在梧州白云山的南麓,藏着一处既能聆听溪水潺潺,又能触摸儒家文脉的秘境 —— 圣文园。它不像江南园林那般精巧婉约,也不似北方皇家园林那般恢宏大气,却以 “半山苍翠绕儒韵,一园清雅藏圣心” 的独特气质,成为梧州人亲近自然、感悟文化的好去处。这里的每一片绿荫、每一座亭台、每一处碑刻,都在诉说着 “自然与文化共生” 的故事:山风拂过树梢时,似在传递《论语》的箴言;溪水漫过卵石时,如在呼应圣人的哲思。走进圣文园,便是走进一场 “在绿意中读经典,在文脉中赏自然” 的旅程。
一、入园见雅:圣文园的山水基底
圣文园的美,首先源于它与自然的 “无缝相融”。它背靠梧州白云山,顺势而建,没有刻意雕琢的假山流水,却将山间的溪流、原生的植被、天然的奇石化作园林的一部分,仿佛儒家 “天人合一” 的理念在此落地生根。从园区入口拾级而上,脚下是嵌着青苔的石阶,身旁是遮天蔽日的古木,耳畔是清脆的鸟鸣与潺潺的溪水声,未及见文化景观,便先被这份 “山野间的清雅” 打动。
园区的核心水系 “圣溪”,是自然馈赠的点睛之笔。溪水从白云山深处蜿蜒而下,穿园而过,时而平缓流淌,在石潭中泛起粼粼波光;时而顺势跌落,形成小巧的瀑布,溅起细碎的水花。溪岸没有用水泥硬化,而是保留了原生的卵石与杂草,偶尔有几片枫叶或紫荆花瓣落在水面,随波漂流,平添几分诗意。当地人常说:“圣溪的水是活的,带着山的灵气。” 确实,无论是春日踏青时看溪水映着山花,还是秋日漫步时听溪水伴着落叶声,都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从容 —— 这份 “不疾不徐” 的节奏,恰与儒家 “中庸之道” 的平和意境不谋而合。
园区的植被更是 “天然的绿伞”。这里生长着数十种原生植物,有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榕,枝繁叶茂,根系盘错,像一位守护园林的老者;有四季常青的香樟,枝叶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提神醒脑;还有梧州常见的紫荆花,每到春天,粉色的花朵缀满枝头,落在石阶上、溪水里,将园区染成一片浪漫的粉色。除了原生植物,园区还特意种植了与儒家文化相关的 “文化植物”,比如象征 “君子之德” 的竹子,在溪边形成一片竹林,风过时竹叶沙沙作响,似在吟诵 “君子比德于玉” 的箴言;还有象征 “教化传承” 的杏树,让人联想到孔子 “杏坛讲学” 的典故。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有了巧妙的呼应。
二、儒韵浸润:园中的文化印记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圣文园的 “骨”,那么儒家文化便是它的 “魂”。园区以 “圣文” 为名,“圣” 指孔子,“文” 指儒家文化,从入口处的孔子雕像,到山顶的圣文阁,再到沿途的碑刻与亭台,每一处景观都在默默传递着儒家文化的精髓,让游客在赏景的同时,不知不觉接受文化的熏陶。
园区入口处的孔子雕像,是文化印记的 “第一站”。雕像高约三米,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孔子身着长袍,手持书卷,面容温和而庄重,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凝视着前来探寻文化的游人。雕像底座刻着 “万世师表” 四个大字,字体浑厚有力,既是对孔子的尊称,也点明了圣文园的文化定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指着雕像讲述孔子的故事,教孩子念几句《论语》中的名句,比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成了梧州人给孩子进行 “文化启蒙” 的好去处,雕像前的石阶上,时常能看到孩子认真诵读的身影。
沿石阶向上,沿途的 “论语碑刻” 是文化传递的 “纽带”。园区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刻在天然石面上,比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仁者爱人” 等,每块碑刻都配有简约的插画,或画着孔子与弟子论道的场景,或画着象征 “仁” 的松柏,让抽象的文字变得直观易懂。这些碑刻没有刻意排列,而是散落在林间、溪边,游客漫步时偶然遇见,停下脚步品读,仿佛在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有位老者曾说:“每次来圣文园,看到这些碑刻,都像重新读了一遍《论语》,心里会变得平和许多。”
山顶的 “圣文阁”,是园区文化内涵的 “制高点”。这座阁楼为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檐下悬挂着 “圣文阁” 的匾额,字体为楷书,端庄大气。阁楼一层陈列着孔子的生平事迹展板,从 “周游列国” 到 “杏坛讲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孔子的一生;二层摆放着《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线装本,游客可以随手翻阅,或在窗边的桌椅上静坐品读,抬头便能望见白云山的苍翠景色,低头便是圣人的智慧箴言,让人身心都沉浸在文化的氛围中。阁楼外的平台是俯瞰园区的最佳位置,站在这里,能看到溪水绕园而行,绿树掩映着碑刻与亭台,“山水含儒韵,一园藏古今” 的意境在此刻尤为鲜明。
三、动静相宜:游园的人文体验
圣文园不是一座 “只可远观” 的文化园林,而是一处 “可游、可居、可感” 的生活空间。它既有适合静心品读的文化场景,也有适合休闲互动的自然空间,无论是晨练的老人、研学的学生,还是踏青的家庭,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让 “文化体验” 与 “自然休闲” 完美融合。
清晨的圣文园,是 “晨读与晨练的乐园”。天刚蒙蒙亮,便有老人提着鸟笼来此,将鸟笼挂在树枝上,自己则在孔子雕像旁的空地上打太极,动作舒缓,与山间的晨雾、清脆的鸟鸣相映成趣;不远处,几位学生围坐在论语碑刻旁,捧着《论语》大声诵读,声音朗朗,回荡在林间,与溪水声、鸟鸣声组成一曲 “晨之乐章”。园区的工作人员说:“每天清晨,这里的晨读声是最好听的声音,比任何音乐都让人安心。” 这种 “晨读文化” 已成为圣文园的特色,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来此开展 “户外研学” 活动,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午后的圣文园,是 “踏青与休憩的秘境”。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阶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游客们或沿着溪边漫步,看溪水漫过卵石,偶尔弯腰捡起一片飘落的紫荆花瓣;或在竹林旁的石凳上坐下,拿出自带的茶具,泡一壶梧州本地的六堡茶,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色;还有亲子家庭带着野餐垫,在开阔的草坪上野餐,孩子们在林间追逐嬉戏,家长则在一旁聊天,偶尔给孩子讲几句碑刻上的《论语》名句,让休闲时光也充满文化气息。一位带着孩子来游园的妈妈说:“比起游乐园,我更愿意带孩子来这里,既能亲近自然,又能接触传统文化,孩子玩得开心,也能学到东西。”
四季的圣文园,有着 “不同的风景与体验”。春天,紫荆花盛开,粉色的花朵铺满枝头与石阶,园区变成一片 “粉色海洋”,吸引许多游客来此拍照打卡,同时也会举办 “春季读经会”,邀请学者来此讲解《论语》;夏天,溪水潺潺,竹林郁郁葱葱,是避暑的好去处,游客们常坐在溪边的树荫下,听溪水声解暑;秋天,桂树开花,整个园区弥漫着桂花的香气,工作人员会收集桂花,制成桂花茶,免费供游客品尝;冬天,虽然树叶凋零,但圣文阁的红墙与白雪相映成趣,别有一番意境,这时来此的游客多会在阁内品读经典,感受 “围炉读经” 般的温暖。
四、文脉永续:圣文园的当代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圣文园不仅是一处休闲场所,更是梧州传承儒家文化、践行生态理念的 “活载体”。它用 “山水 + 文化” 的模式,让儒家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相互促进,为当代城市园林的建设提供了 “文化与自然共生” 的范本。
对于梧州人来说,圣文园是 “家门口的文化课堂”。它打破了 “传统文化只能在博物馆里看” 的局限,将儒家文化融入日常的休闲生活中,无论是晨读的学生、品茶的老人,还是踏青的家庭,都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传统文化,这种 “潜移默化” 的文化传播,比生硬的课堂教学更有感染力。近年来,园区还会定期举办 “孔子文化节”“经典诵读大赛” 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让儒家文化在梧州焕发生机。
从生态角度来看,圣文园是 “城市中的天然氧吧”。园区保留了大量原生植被,没有过度开发,溪水、古木、奇石都保持着自然的状态,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也为梧州的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这种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的建设理念,与儒家 “天人合一” 的生态观不谋而合 —— 既不破坏自然,又能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让生态与文化相互滋养。
更重要的是,圣文园传递了 “平和向善” 的生活态度。儒家文化中的 “仁”“礼”“和” 等理念,通过园区的景观与活动传递给每一位游客:看到孔子雕像,会想起 “仁者爱人”;品读《论语》碑刻,会领悟 “和而不同”;在自然中漫步,会体会 “道法自然”。这种态度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让梧州这座城市多了一份 “文化的温度”。
结语:一园藏古今,儒风满苍梧
当夕阳西下,圣文园的亭台与碑刻被染上一层金色,溪水泛着余晖,林间传来归鸟的啼鸣,此时的圣文园,既有自然的宁静,又有文化的厚重。它不像名山大川那般引人瞩目,却以 “小而美” 的姿态,成为梧州人心中的 “文化秘境”。
圣文园的价值,在于它让 “儒家文化” 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触摸、能感受、能融入生活的存在;在于它让 “自然景观” 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能传递文化、滋养心灵的载体。在这里,山水与文脉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每一位游客都能在绿意中读懂经典,在文脉中爱上自然。
愿这座藏在白云山脚下的园林,能继续以 “儒风润翠岭” 的姿态,守护着梧州的文化根脉,也为更多人提供一处 “在自然中感悟文化,在文化中享受自然” 的心灵栖息地 —— 因为这里的每一片叶、每一块石、每一句箴言,都在诉说着:文化不远,就在身边;自然很美,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