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老牌上市公司到城乡建设领域的综合服务商,同济科技的名字始终与 “科技”“实干”“创新” 紧密相连。它脱胎于同济大学的学术沃土,又深度扎根于城市发展的实践土壤,用近三十年的深耕,在工程咨询、智能建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刻下了鲜明印记。从高原铁路的监理现场到张江科创园区的 BIM 管控中心,从实验室的专利图纸到城市里的民生工程,这家企业用技术串联起 “高校研发” 与 “产业落地” 的桥梁,成为观察中国城乡建设升级的重要窗口。接下来,我们将从发展脉络、业务矩阵、技术内核与未来图景四个维度,读懂同济科技的成长密码。
一、从学府走出的建设者:基因传承与身份演进
同济科技的起点,藏着 “产学研融合” 的原生基因。1993 年 11 月,依托同济大学旗下 11 家科技企业改制创立的它,天生就带着高校的技术底蕴与创新基因,1994 年 3 月登陆上交所后,更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高校企业之一。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这份学府基因让它在土建技术、住宅科技等领域快速建立优势,参与的国家重点工程与住宅示范小区屡获鲁班奖、建设部金奖等荣誉,奠定了在建筑工程领域的专业口碑。
2021 年的股权划转,成为同济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为响应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浦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一调整并未削弱其科技属性,反而通过 “校地合作” 的深化,让学术资源与区域发展需求实现更精准的对接。正如 2023 年与杨浦滨江、同济控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所示,它既延续着同济大学的技术血脉,又以国企的责任担当融入城市发展布局,形成了 “科技 + 国企” 的独特发展路径。
如今的同济科技,已从单一的工程企业成长为拥有 30 多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的综合性集团,业务版图覆盖决策咨询、建设施工、数智赋能、投融资等全链条,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国 29 个省市及海外。这种演进背后,是对 “依托高校优势、服务城乡建设” 初心的坚守,更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回应。
二、全链条赋能的实践者:业务矩阵与实干答卷
走进同济科技的业务版图,能清晰看到一条 “从规划到运营” 的完整服务链条。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施工队” 或 “设计院”,而是以 “城乡建设与发展领域价值提升综合服务商” 为定位,提供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每个业务板块都有拿得出手的实干成果。
“工程咨询:重大工程的‘质量守门人’”。旗下上海天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是这一板块的核心力量,从高原铁路到上海虹桥枢纽,从兰州地铁一号线到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参与的难点工程遍布国内外。在安徽财贸学院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中,它以 40 天的高效工期完成交付,用专业服务赢得认可;而在襄阳襄江大道渔梁洲隧道等复杂工程中,其技术团队更通过标准制定与风险管控,斩获 500 余项行业奖项,包括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重量级荣誉。2024 年底,天佑咨询荣获首届杨浦区质量金奖,正是对其 “专业立身” 理念的最佳佐证。
“建设施工与检测:民生工程的‘坚实底座’”。在住宅建设领域,青浦区朱家角同悦湾璟庭项目的主体结构封顶、金泽镇动迁安置房项目的中标,彰显着它在民生工程中的责任担当;而在交通基建领域,同济检测的身影更为亮眼 —— 上海市域机场线 108 米深基坑检测、甘肃临康广高速的无损检测、银都路越江隧道的质量把控,这些重大项目的顺利通车背后,都有它用技术护航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项目中,同济检测不仅完成常规检测任务,更创新发明设备解决新型材料检测难题,甚至参与编写行业标准,将 “检测服务” 升级为 “技术攻坚”。
“数智与低碳:行业升级的‘创新引擎’”。如果说工程咨询与施工是同济科技的 “硬实力”,那么数智赋能与绿色发展就是它的 “软实力”。旗下慧之建公司作为 “专精特新” 企业,用近百人的专业团队深耕 BIM 技术十年,自主研发的 “筋斗云” 协同平台已服务 100 多个项目,在上海集盛中心项目中,通过 BIM+AI 技术排查 716 处建筑问题,让图模一致性检查效率提升 48%,最终斩获上海市 BIM 技术应用大赛一等奖。在低碳领域,天佑咨询研发的 “碳 96–天佑碳智慧管理平台”,以 “平台 + 咨询” 模式提供全流程碳管理服务,更领衔编写交通运输行业 ESG 评级报告,推动行业向绿色转型。
三、科技驱动的内核:从实验室到产业现场的转化密码
“科技” 二字,是同济科技最鲜明的标签,而这份底气,既来自同济大学的科研积淀,更来自自身 “把专利变产品、把技术变服务” 的转化能力。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它搭建起一条高效的 “产学研转化链条”。
高校科研为技术创新提供 “源头活水”。依托同济大学 4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04 个省部级研究平台的资源优势,同济科技得以快速吸纳前沿技术成果。在交通领域,跨坐式单轨车辆辅助导向系统、高速公路无人驾驶车群预测方法等专利技术,为其交通工程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材料领域,利用 CO₂强化再生粉体制备混凝土砌块的技术,实现了建筑材料的 “全再生” 与低成本生产,已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这种 “学术前沿 + 产业需求” 的对接,让技术创新不悬浮于纸面。
自主研发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慧之建的 “金箍棒” 系列插件涵盖 35 项功能,能大幅提升建模效率;同济检测的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激光自动弯沉车检测技术,解决了传统检测 “效率低、破坏性大” 的痛点;天佑咨询的碳管理平台则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规划更精准高效。截至目前,仅慧之建一家就拥有 80 余项软件著作权及专利,这些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保持竞争力的 “护城河”。
标准化建设让技术价值实现规模化输出。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同济科技始终重视标准的引领作用:天佑咨询参与编制 20 余部国标与行业标准,慧之建参编《建设工程数字化(BIM)统一标准》,同济检测参与制定预制件验收标准。这种 “参与标准制定 + 技术落地实践” 的双重身份,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行业话语权,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规范化进程。
四、扎根城市的未来:在数字与绿色中谋新篇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同济科技的未来蓝图已然清晰:以 “科技赋能” 为核心,在数字智能与绿色低碳的赛道上持续发力,从 “工程服务商” 向 “城市发展伙伴” 升级。
“数字与实体的深度融合” 是其首要方向。2025 年发布的 WV 水智视界 2.0、CV 建智视界等数字化平台,标志着它正将 BIM、AI、物联网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水务运营、项目管理等场景。未来,在新建的新江湾城未来产业科技园项目中,这种融合将得到集中体现 —— 依托绿色低碳与自主智能技术,这里将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 “试验田”,也为同济科技的技术应用提供新场景。
“绿色低碳的全链条渗透” 是其重要底色。从承接的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工程,到西虹桥蟠龙里项目的低碳建造,再到天佑咨询的碳管理服务,绿色理念已贯穿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的全过程。随着 “双碳” 目标的推进,这种 “技术 + 咨询 + 运营” 的低碳服务模式,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校地合作的模式创新” 是其独特优势。由同济科技发起的同杨基金,作为校企合作的新载体,正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种 “基金 + 项目 + 技术” 的联动模式,既为企业储备了创新动能,也让同济大学的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 “高校研发 — 企业转化 — 市场应用” 的良性循环。
从学府里的技术种子,到城市中的建设力量,同济科技的成长史,是中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它用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科技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里的论文,而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规模的扩张,而在于对行业需求的精准回应。未来,当数字技术重塑建造方式、绿色理念引领发展方向,这家带着学府基因与实干精神的企业,或许将在城乡建设的浪潮中,书写更精彩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