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城南,黛溪河畔,一所有着二十余年办学历史的中学 —— 黛溪中学,正以 “扎根本土、滋养成长” 的姿态,书写着地方教育的温暖篇章。这里没有名校的光环加持,却有着 “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的朴素追求;没有顶尖的硬件堆砌,却有着 “把黛溪文脉种进课堂” 的独特匠心。从清晨河畔的晨读声,到课后社团的欢笑声;从教室黑板上的知识点,到校园里的黛溪文化墙,这所中学用细节诠释着 “办有温度、有特色、有根基的教育” 的初心,成为当地学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港湾。
一、文脉扎根:让黛溪故事走进校园
黛溪中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与 “黛溪” 这方水土紧密相连 —— 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精神融入办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读懂家乡,在成长中扎根本土。
校本课程里的 “黛溪基因”
学校自主开发了《黛溪风物志》《河畔寻踪》等校本课程,没有枯燥的理论,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探寻:跟着老师沿黛溪河岸观察水文生态,记录四季植被变化;走访黛溪公园的 “范公祠”(纪念宋代名臣范仲淹,邹平为其故里),听老人讲述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故事;搜集当地民间传说,比如 “黛溪命名的由来”“古桥的历史变迁”,整理成图文手册。初二学生李雨桐在课程作业里写道:“以前觉得黛溪只是一条普通的河,现在才知道,河里流着的是我们邹平的历史,岸边立着的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这种 “行走的课堂”,让本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印记。
校园环境中的 “黛溪符号”
走进黛溪中学,随处可见 “黛溪元素”:校门口的文化石上刻着 “黛溪毓秀” 四个大字,字体取自当地古碑;教学楼走廊的文化墙,用手绘漫画展示黛溪河畔的四季风光、历史建筑;操场旁的 “名人长廊”,介绍从邹平走出的文化名人、科技人才,其中专门设有 “黛溪学子风采栏”,展示毕业校友扎根家乡、服务社会的故事。校长王建军说:“我们希望学生每天走进校园,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温度,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未来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二、五育融合: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 “闪光点”
作为一所普通公办中学,黛溪中学的生源参差不齐,但学校始终坚持 “不放弃每个学生,不忽视每个特长”,通过 “五育融合” 的实践,让不同禀赋的孩子都能找到成长的方向。
“小而精” 的特色社团
学校没有追求社团的数量,而是根据学生兴趣和师资优势,打造了一批 “小而精” 的特色社团:“黛溪文学社” 让喜欢写作的学生定期开展诗歌创作、散文分享,作品还会汇编成校刊《溪声》;“科技小发明社团” 里,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节水装置、简易机器人,初三学生张浩和同学设计的 “河岸垃圾清理小推车”,还获得了滨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非遗剪纸社团” 邀请当地剪纸艺人授课,学生剪出的 “黛溪古桥”“范公祠” 等作品,曾在邹平市文化展上展出。这些社团不设 “门槛”,只要学生感兴趣就能参加,很多原本成绩平平的学生,在社团里找到了自信 —— 比如内向的女生刘思琪,通过剪纸社团的展示活动,逐渐变得开朗,还主动承担了校园文化墙的剪纸设计工作。
“生活化” 的德育实践
黛溪中学的德育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小事:每年春季组织 “黛溪河畔植树活动”,学生们亲手栽种树苗,定期回来浇水养护,看着小树苗长大;每月开展 “校园志愿者行动”,学生分组打扫校门口的街道、帮助社区老人整理房间;重阳节时,社团学生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手写贺卡,到当地养老院慰问。初二(3)班的班主任李老师说:“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德育不是‘要做大事’,而是把身边的小事做好 —— 爱护一棵草、帮助一个人、关心一条河,都是有意义的成长。”
三、师资赋能:一群 “用心” 的老师,托起学生的成长
黛溪中学的发展,离不开一群扎根一线、用心育人的教师。他们没有耀眼的学术头衔,却有着 “把学生当自己孩子” 的真诚;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却有着 “耐心等待每个学生进步” 的坚持。
“分层辅导” 里的耐心
针对学生成绩差异,学校推行 “课后分层辅导”:每天放学后,教师会留在教室,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知识点,用更通俗的语言讲解难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延伸,比如推荐课外读物、指导学科竞赛。数学老师张红梅带的班级里,有个叫王浩的学生,初一刚来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对学习没信心。张老师每天课后陪他做一道题,从基础公式教起,还结合他喜欢打篮球的特点,用 “篮球比赛得分计算” 讲解数学应用题。半年后,王浩的数学成绩提升到了 80 多分,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 “数学趣味竞赛”。张老师说:“每个学生的节奏不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放慢脚步,等他跟上。”
“教研共同体” 的成长
为提升教学水平,学校成立了 “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组”,每周开展教研活动:老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比如 “如何让语文课更有黛溪特色”;年轻教师带来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短视频展示黛溪河畔的生态,辅助生物课教学。语文组还开展了 “一课一研” 活动,针对《范进中举》这样的课文,老师们会结合邹平当地的科举历史,设计 “家乡科举名人故事分享” 环节,让课堂更接地气。这种 “老带新、共成长” 的教研氛围,让教师们不断进步,也让课堂更加生动。
四、校园焕新:从 “旧校舍” 到 “有温度的成长空间”
近年来,黛溪中学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校园改造,但改造的核心不是 “追求豪华”,而是 “让空间服务于学生成长”—— 每一处设计都考虑学生的需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教育的温度。
“可参与” 的校园空间
改造后的校园,增加了很多 “学生可参与” 的区域:教学楼一楼的 “开放式图书角”,由学生自主管理,负责图书借阅、整理;操场旁的 “种植园”,划分给各个班级,学生们种植蔬菜、花卉,观察植物生长;校门口的 “意见箱”,专门收集学生对校园建设的建议,比如有学生提出 “希望有一个展示社团作品的地方”,学校就专门在走廊开辟了 “社团成果展示墙”。初三学生陈雨说:“现在的校园,感觉就像我们自己的家 —— 我们可以在这里看书、种花、提建议,很有归属感。”
“生态化” 的环境营造
结合黛溪河畔的生态优势,学校打造了 “生态校园”:在校园里种植本土树种,比如国槐、白蜡,设置 “植物标识牌”,标注树种名称、生长习性;修建小型 “雨水花园”,收集雨水用于灌溉,还让学生观察雨水循环过程;在教室和走廊摆放学生自己种植的多肉植物,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种 “生态化” 的环境,不仅美化了校园,更成为生物课、地理课的 “活教材”。
五、成长印记:从黛溪中学走出的 “家乡守护者”
多年来,黛溪中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他们大多没有考入顶尖名校,却扎根在邹平的各个领域 —— 有的成为黛溪河畔的环保志愿者,有的成为当地小学的教师,有的加入了家乡的企业,为邹平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8 届毕业生刘洋,现在是邹平市 “黛溪生态保护协会” 的志愿者,每周都会回到母校附近的黛溪河畔,组织环保活动,还会邀请母校的学生参与。他说:“在黛溪中学时,老师带我们观察过黛溪的生态,告诉我们要爱护这条河。现在我有能力了,想把这份责任传递下去。”2020 届毕业生王萌,考上了当地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邹平的乡村小学当老师,她说:“黛溪中学的老师教会我‘用心对待每个学生’,现在我也想把这份用心,带给乡村的孩子们。”
这些毕业生的故事,或许不够 “耀眼”,却恰恰体现了黛溪中学的育人价值 —— 它没有培养出 “天之骄子”,却培养了一群 “热爱家乡、踏实做事、有责任感” 的普通人,而这,正是地方中学最珍贵的初心。
从黛溪河畔的第一声晨读,到校园里的每一次成长;从一本本校本课程,到一个个用心的老师;从一群群找到自信的学生,到一批批守护家乡的毕业生,黛溪中学用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好的教育,不一定需要顶尖的资源,却需要扎根本土的初心、尊重成长的耐心、服务学生的真心。正如黛溪河水缓缓流淌,滋养着邹平的土地,这所中学也在默默耕耘,滋养着当地学子的成长,让 “河畔书声” 成为邹平教育最温暖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