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是由原龙窝镇、洋头镇和九树镇官田村合并而成的全市人口最多(76604人(2017年))、面积最大的镇(422平方公里),下辖34个村(居)1个居委会,距县城28公里,是200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心镇之一。龙窝镇历来是紫金县南路各镇的商贸和经济中心,辐射人口近20万人,镇内交通便利,有条件成为紫金南路加快发展的启动区。其次,龙窝拥有优越的人缘优势,是推进各项基础建设,加快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沿革【沿革】龙窝得名,相传有一占天师为寻找一条"龙脉",由昆仑山经江西到此,发现却是条"孽龙",施法叫它永驻于此,故名龙窝。境域明代属琴江都宝洞、彭坊、龙窝社,部分属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属宝洞、彭坊、嶂下社,龙窝约,部分属松坑、琴清溪、泷下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0年属第三区龙璜乡,民国34年改为龙光镇。建国初为龙璜镇,1952年为第三区,1957年分设龙窝、嶂下乡,1958年10月建立龙窝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头公社,1963年3月洋头公社并入龙窝,1972年8月又分出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龙窝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惠东县马山乡,北与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县城28千米。
1988年,龙窝镇总人口8715户475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78人,总面积212.14平方千米,辖龙窝(龙光、河塘、黄塘、樟横、仕坑、下茶、火砖寨、罗屋排8个自然村)、琴江(茶高、大窝、下仕、合水4个自然村)、高坑(要和坑、上高坑、上完、吉洞、宅子、横径6个自然村)、排搂(雄塘、灵坑、南塘、松排、罗塘、新屋6个自然村)、彭坊(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10个自然村)、嶂下(上嶂、佳仕、新布、双径、矿沥5个自然村)、红星(留塘、黄沙、马径、龙福、新山、呈塘6个自然村)、宝洞(冠群、上社、甘棠、长安、布头5个自然村)、梅园(扶桥、梅园、龙塘、河径4个自然村)、罗洞(宝树、樟坊、东风、李塘、坳下、马屋6个自然村)、黄田(白佛、黄田、田多、定中4个自然村)、双下(古竹、北径、磜头、供坳、上莆5个自然村)、南奋(超坑、宅门、水中、下南奋、中崀5个自然村)、茶松(茶坑、东寨、鸭子塘、爱民、松坑、马塘、青塘、金寨、金前、上茶、下茶11个自然村)、慎田(合水、阳和寨、中心、慎田围、红东、文光、群光、白石8个自然村)、上坑(保富、长定、下坑3个自然村)、礼坑(东联、西联2个自然村)、竹径(寥布、高塘2个自然村)、莲塘(黄坑、禾坪、樟洞3个自然村)、琴星(小岭、桥头、坪岭3个自然村)、桂山(新果、寨顶、新桂、石楼、长爱、大塘6个自然村)、黄洞(下村、红旗、白云背、黄坑、上村5个自然村)22个行政村和龙窝圩居委会(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5个街道小组)。
2003年,将原洋头镇和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窝镇。2004年,总面积308平方千米,总人口70028人,辖慎田、上坑、龙窝、琴江、礼坑、竹径、黄洞、琴星、连塘、桂山、高坑、牌楼、茶松、南奋、双下、黄田、彭坊、嶂下、罗洞、红星、宝洞、梅园、官田、琴口、洋头、琴南、五星、东坑、公柘、公村、光明、庆丰、黄竹塘33个行政村和龙窝1个居委会,179个自然村。
原洋头镇镇名因境域是南琴江发源地之一,它最后流入太平洋,取太平洋和水源头两意而得。明清时属琴江都松坑社(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龙窝)慎洋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7年12月建立洋头乡,1958年10月属龙窝公社,1961年4月及1963年3月两次分合于龙窝公社,1972年8月恢复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称洋头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五华县登輋,西接龙窝,南连苏区、南岭,北毗水墩,乡政府驻地洋头圩,西北距县城46千米。 1988年,洋头乡总人口2317户141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54人,总面积82.21平方千米,辖光明(上马石、甘坑、左番、罗陂、石陂、大窝6个自然村)、庆丰(丰窝、围子、下角、富岭、东隆、车坑、北坑、五斗8个自然村)、公村(树山下、昂湖、洋坑、公村坪、埔顶、罗塘6个自然村)、公柘(柘口楼、柘口寨、岭田、小布、雄塘、兰华6个自然村)、洋头(圩下、甘塘、冯坳、洋头寨、洋坪5个自然村)、琴口(珠坑、东塘、新塘、坳下塘、上完、寨肚、沥鱼塘7个自然村)、琴南(小磜、群高、坪围、桐子、仓下、白坟、竹园7个自然村)、五星(七月 、石子岗、龙星、龙上、显扬5个自然村)、东坑(九曲水、珠坑、东溪田3个自然村)、黄祝塘(上村、下村、黄磜角3个自然村)10个行政村。 1993年撤乡建镇。2003年,撤销洋头镇,并入龙窝镇。
经济发展2009年,龙窝镇委镇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部署,以"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为工作主线,促进全镇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83亿元,财政收入有效增长,2009年实现财税总收入2048万元,比2008年增长6.3%;完成702万元的税收任务,年税收增长目标基本实现,国税、地税、财政两税分别比2008年增长11.6%、13%和18.5%;财政一般预算外收入260万元,比2008年增长10%,财政收入占全镇生产总值比重为3.2%,财政综合增长率为12.5%。农村人均纯收入4258元,比2008年增长7%。
在农村经济方面,全镇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种植业占农业的53%,养殖业占19%。2009年,投入农业和水利建设资金640万元,维修、改造工程20宗,建立村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覆盖率98%。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全年投入科技经费6.3万元,举办各种农技培训班5期,共1800多人次。全镇创办各类型大小庄园863个,新峰庄园等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6718户,特色产品"三华李"及良种杨梅种植面积7.3万亩,全镇三鸟饲养量501542只,淡水养殖1964吨。20亩以上种粮大户农业补贴全部到位。镇内企业经济运行良好,矿产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加快,逐渐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工业企业方面,龙窝镇内工业企业有陶瓷厂、工艺厂、石材厂、木器加工厂、玉轩凉果厂、合板厂、彩瓷厂、麻石开采场,黄洞、仕坑、茶松瓷土开采场共28个,10个小水电站,洋头木材加工厂、甜竹加工厂、藤花厂、红砖厂、造纸厂、竹木加工厂等企业90家,从业人员2064人。
在招商引资方面,大力打造发展环境,各项公益设施改造步伐加快,实际利用外资凸现新成效,往年筹建、在建以及往年投产项目增资扩产情况乐观,全镇新引进外引内联项目11个,其中8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利用外资总额达8560万元,比2008年增长38%。
龙窝镇木偶在个体私营经济方面,本镇积极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2009年全镇有个体工商户361户、私营企业34家,从业人员2362人。全镇工商户经营销售总额2860万元,主要行业有五金、家电、家私、餐饮、服务、百货、修理等;较大的私营企业6家,年生产总值840万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镇34个村行政村道硬底化工作改造工作基本完善,2009年共完成120公里硬底化改造任务,固定资产投资6600万元;合洋线、龙窝圩过境公路路面拓宽工程已经完工,街灯、街砖、绿化、亮化等配套工程由县公路局支持改造,预计总投资350万元;供水工程管网铺设工程正在实施;供水工程在原来国债资金350万元的基础上追加投资额500万元;综治维稳中心已完成一层主体工程建设;龙窝敬老院建设得到了相关挂扶单位及外出乡贤的大力支持,已完成一层主体工程;垃圾处理场经重新选址已解决临时堆放问题。此外,重新兴建龙窝农贸市场的工作方案正在组织实施,2009年正加紧立项审批等工作,2010年6月可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