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寨有十多个姓的自然村落,在茶山流传有一首歌谣:"来到茶山不见茶,只见陶洪柳陆家。袁林卫叶初抽蕊,欧濮岑彭未发芽。"道出了茶山早期姓氏的概况。因生产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园,故茶园公仔也由此而得名。
历史茶园公仔起源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为何有茶园公仔呢?这要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风说起。旧社会,珠三角一带尤其是东莞,凡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论贫富,必须要在明年的正月十五前,为孩子举行"开灯"仪式,这个仪式,是族中始祖传下来的,慢慢地形成了习俗,这一习俗在珠江三角洲流行非常之广。
开灯这一习俗始于何时也无可考,据熟悉当地文史的陈雪轩老师谈到,应有几百年历史,估计不会迟于明代。
公仔特色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旧时代这一节日很隆重,为欢庆这一节日,搭起彩棚,挂起各式花灯,入夜时分,各处燃点起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如火树银花,尽显太平盛世,任人观赏。为赏灯饰,游人如织,尽情欢乐。开灯习俗应是从这一古代元宵节演变而来的。
因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先民,绝大部分是南宋时期或以后的中原移民,因而保留了很多中原的文化和习俗,他们带来了庆祝元宵节的习俗。此外,有些生了男孩的人家,把元宵节结合起来加以庆祝,使场面更加热闹。而迁居茶山的先民,或许有些是泥塑艺人,在他们生了男孩后,别出心裁地塑些泥公仔来摆放,馈赠亲朋好友,以增添喜庆气氛。乡邻觉得好玩,意头也非常之好,于是互相仿效,渐成风气。由于此风由近而远,一直传播到整个珠江三角洲,或以外更远的地方。又由于茶山比邻港澳,海内外亲友经常带一些出去,作为手信赠与亲友,致使茶园公仔更名扬海内外。
由于开灯仪式,必须要在竖年的正月十五前举行。从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就会有很多人来茶山采购茶园公仔,采购的高峰期为春节的三天。在此期间,恰逢春节,红男绿女,衣香鬓影,络绎不绝,挨肩靠背,拿着扁担,提着箩筐,整条街都是买卖泥公仔的,到处是大山大海,更显得街狭巷小,好不热闹。
商户们早在春节前,便在店门的左右两边,搭起彩棚,棚高与屋檐齐,棚中搭上四、五层的架,层层摆上各种各样的泥公仔。有精致用盒装的"盆景",盆景内摆着 "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夜战马超"、"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及戏剧中人物。亦有普通的"四兄弟"{刘备、关公、张飞、赵云},和单个的人物像,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各出奇谋,招揽生意,任人选购。有的还在门前塑以真人一样的塑像,穿上真衣,以招徕客人。
在出售公仔的地方,人们为了记住它,冠以它实名,称为"公仔街"{即现在在茶山圩洁净路的后段}。
开灯的人家,一定要卖多套"四兄弟"回去,除了家中要摆一套外,族中祠堂也要摆,有些,还要送给亲好友,"四兄弟"是大宗货。因一是取其开枝发叶,人丁兴旺之兆,而是取其团结友爱,互相扶持之意,"送灯头"时就有了它的意义,故"四兄弟"一定不能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