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底蕴:千年古邑的文明密码
瓮安,这座黔中腹地的历史名城,自汉代建制以来,已走过两千余年的沧桑历程。其境内的草塘千年古邑,留存着明清时期的府衙、宗祠与民居,青石板铺就的街巷间,“一门父子三进士” 的科举佳话仍在流传。作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布依族的 “三月三” 对歌、苗族的 “跳花节” 至今保留着原生形态,其中 “瓮安彩扎” 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们用竹篾与彩纸编织的龙灯,在元宵夜舞动时宛如星河落地。
经济基因的传承同样令人瞩目。明清时期,瓮安凭借乌江航运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商贾云集、舟楫往来” 的盛景在《黔南识略》中有着生动记载。如今,瓮安虽不再是交通枢纽,但其深厚的商业传统仍在延续 ——2024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2%,城镇与乡村消费市场同步回暖。
二、自然奇观: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画卷
瓮安地处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过渡地带,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幻瑰丽的自然景观。朱家山国家森林公园内,3000 公顷原始森林覆盖着 90% 以上的山体,其中不乏桫椤、银杏等珍稀植物。游客沿着木栈道穿行其间,可偶遇猕猴群,聆听山泉与鸟鸣的自然交响。
江界河风景区堪称地质教科书。横跨乌江的江界河大桥,以 330 米的主跨成为同类桥梁中的世界之最,站在观景台俯瞰,赤壁峡谷与碧绿江水构成 “高峡出平湖” 的壮丽画卷。而穿洞河瀑布群则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阴柔之美,三级瀑布层层叠叠,丰水期气势磅礴,枯水期则如白练垂挂。
三、红色记忆:长征路上的转折之光
1934 年 12 月 31 日,中央红军在瓮安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 “强渡乌江、进军遵义” 的关键决策,史称 “猴场会议”。现存的会议旧址是一座清代民居,青瓦木墙间陈列着当年的马灯、文件箱等文物,墙上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4 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200 批次,通过沉浸式情景剧、红军餐体验等形式,让历史记忆鲜活可触。
渡江战役遗址同样见证着英雄史诗。江界河渡口的悬崖上,“突破乌江” 的摩崖石刻赫然醒目,当年红军战士用竹筏强渡的壮举,被改编成《英雄的遵义会议》等影视作品广为流传。
四、经济脉搏:从磷矿之乡到产业转型
瓮安素有 “亚洲磷仓” 之称,磷矿储量占全国 15% 以上。近年来,瓮安以 “矿化结合” 为路径,推动磷化工向精细方向发展。2024 年,瓮福集团年产 50 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投产,产品供应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标志着瓮安从 “卖资源” 向 “卖材料” 的跨越。与此同时,瓮安坚持生态优先,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32 家,建成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12 个,实现 “开采一片、修复一片”。
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双轮驱动成为新亮点。2024 年,瓮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336 元,同比增长 7.5%,得益于 “稻 + 渔” 综合种养、精品水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旅游业方面,尽管国内过夜游客因外部因素同比下降 5.7%,但入境游客逆势增长 65.7%,游客人均花费 1070.59 元,彰显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五、未来展望:生态优先下的高质量发展
瓮安正以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 为战略,描绘未来发展蓝图。在绿色工业领域,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计划到 2025 年形成千亿级产值;在文旅融合方面,依托 “草塘古邑 — 猴场会议 — 朱家山” 黄金旅游线,打造 “红色研学 + 生态康养” 品牌;乡村振兴领域,通过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推动茶叶、刺梨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
交通网络的完善为发展注入新动能。贵瓮高速、安江高速穿境而过,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142 公里,县乡公路实现 “组组通”。随着贵阳至瓮安城际铁路规划落地,瓮安将进一步融入贵阳 “一小时经济圈”,成为黔中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结语: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瓮安新篇
从汉代牂牁郡的边陲小镇,到新时代的 “磷都绿城”,瓮安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发展密码。这里既有 “亚洲磷仓” 的资源禀赋,也有 “突破乌江” 的红色基因;既有喀斯特地貌的自然馈赠,也有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站在新的起点,瓮安正以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书写属于黔中明珠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