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国民党的创建者是孙中山先生。从这位革命先行者的思想看,至少在理论上国民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维持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国"与"天下"是两个概念。一姓的江山终结了,继之而起的统治者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准则,反而必须到其中去为自己的政权寻求合法性基础。孙中山先生在与第三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谈话中强调,"中国有一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而发扬光大"。从其最重要的著作《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看,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孙文学说主要是通过引证儒家学说而得以论证阐扬的。孙中山
其论民族主义云:"民族主义的基础是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并"用固有的和平道德做基础,去感化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他的民权主义也异于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本位的天赋人权论。他认为民权的真义是一种通过法律达成的社会公正,把天生的不平等(体力智力的差异)与人为的不平等(贫富贵贱)在法律上平等。他的民生主义既不同于否定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也区别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追求"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东方社会理想。
这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致中和"的哲学思维和"求大同"的仁爱精神在特定时代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正统的性善论实际是以文化为人的本质。孙氏的基本认知亦是如此:"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于是"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因为"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故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占据核心地位。《礼记·礼运篇》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的理想,亦是孙氏唯生论的完满体现。
孙氏对东西方文化的分野十分清楚,他有着坚强的民族自信心,反对全盘西化。在一次讲演中他指出:西方文化是一种主张功利强权的霸道文化;东方化则是讲仁义道德的王道文化。 儒家的文化理想表达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平民的愿望,因而总是寄望于圣贤将它付诸实现,政治上表现为精英主义或贤人政治。孙氏十分欣赏行井田的王莽和行新法的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但二十世纪初期的内忧外患使这位临时大总统有名无实,无所施其仁。
著名学者艾森斯塔特在《传统、变革与现代性》中将国民党1927-1937这十年的工作特点概括为"新传统主义"。说它"仍是按照传统主义的方式来定义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中的中心象征,并将由革新性群体所形成的新象征和取向的内部整合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这时的艾氏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单线进化论者,他所谓的"新象征和取向"即是欧美文化。所以,他的贬评正说明了国民党不仅在理论上,同时在实践上与传统文化确是颇有渊源。
1952年,中国国民党第七次全体代表大会,把"保卫中国蒋介石在台北办公文化","实行民主宪政","平均社会财富"作为"复兴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当然,这一切者是在"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政体下实施。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交,台湾的经济已趋稳定。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现代性是社会的稳定因素,现代化过程却因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而常常引起社会动荡。台湾社会的危机来自以欧美社会为发展参照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极端的地方势力"台独派"。 [1]
宗旨目标(一)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其最具体的行为表征,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其最重要的哲学基础是"仁"字。
(二)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有全国共同遵守的大法即"中华民国宪法",使政治举措有常轨。要国会能自由行使其职权,使法律之效力能永固。归于民治,树立法治。
(三)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其终极目的,在于养民。养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乐六项,故特以此六项科学化之建设,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张本。
主要过程伦理
蒋中正不仅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思想纲领,还亲自出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会长。 他说:"中华文化之基础,一为伦理;故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始也,固在'人人亲其亲,长其长',且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二为民主;故日:'民为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乃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为科学,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故孔子以为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寿。而致富且寿道,则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耳。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也。"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有经有权,有常有变。孔孟荀所称道的三代礼乐文化,内圣与外王之道是统一的。但到宋明理学之后,二者渐趋分离,使儒学仅仅成为一种心性修养功夫。孙中山先生以革命先行者的胆识和气魄,勾勒出了孔子以仁爱为哲学基础,以大同为社会理想的新形象,为儒学在现代的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作为其政治纲领的三民主义,最初只是三个十分具体的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缺少理论的超越性。稍后,将它们定义为民有(of the people)、民治(by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则又完全失去了中华文化自身的特征。
蒋中正的这一段讲话的意义即在于,在孙氏的三民主义思想框架里,把东晚年蒋介石方和西方的文化精华整合到一起,从而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文化展模式落实为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纲领。蒋氏据此纲领,提出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基本路线是"守经知常,创新应变",表明复兴不是复古,一方面要发扬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之积极因素。它的前途是"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融合一种新型的第三种文化。" 由蒋氏亲自挂帅,党政要员担纲的文复会从"发扬伦理道德,培养法治观念,促进生产建设"三个层面展开工作。这里的伦理道德较之"三纲五常"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孙中山尝谓,"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文复会秘书长谷凤翔则说,"要健全社会,必须以孝弟仁爱的精神维护家庭伦常关系",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建设互助尽已的大同社会。所谓"促进生产建设",也不只是单纯经济发展,而是指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即"实施充分就业,做到均富安和"。至于"培养法治观念",主要是指促进社会由"训政"向"宪政"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