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 MONA M03 MAX 的自定义泊车功能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端到端大模型决策、动态路径规划三大核心技术实现,其核心突破在于脱离传统车位划线依赖,自主识别无标线车位并完成精准泊车。以下是技术实现的具体解析:
一、硬件架构:27 个高精度感知元件构建立体感知网络
- 传感器配置
-
- 视觉系统:11 颗摄像头(含环视鱼眼摄像头、前视摄像头),覆盖车辆 360° 环境,用于检测障碍物、识别车位边界特征(如地面纹理、周边车辆轮廓)。
-
- 雷达系统:3 颗毫米波雷达(探测远距离障碍物)+12 颗超声波雷达(精准感知近距离物体),形成 “远距探测 - 近距避障” 的双重保障。
-
- 算力支持: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并运行端到端大模型。
- 感知融合机制
-
- 多模态数据校准:通过时空同步算法融合摄像头图像、毫米波雷达点云、超声波距离数据,消除单一传感器的误差(如摄像头在低光照下的噪点、雷达对低矮障碍物的漏检)。
-
- 动态环境建模:构建包含障碍物位置、车位语义(如 “空位”“已占车位”)的实时三维地图,为路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二、算法核心:端到端大模型实现无标线车位识别与路径规划
- 车位识别技术
-
- 语义分割与目标检测: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如改进版 DeepLab)对摄像头图像进行像素级分类,识别无标线车位的边界、地面纹理特征,同时检测周边车辆、限位杆等参照物。
-
- 动态特征匹配: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如其他车辆停放姿态、常见车位形状),推断无标线车位的可能范围,解决传统算法依赖固定车位线的局限性。
- 路径规划策略
-
- 多目标优化算法:综合考虑泊车效率(最短路径)、安全性(与障碍物距离)、舒适性(避免急刹),生成平滑的泊车轨迹。例如,在侧方位泊车时,系统会优先调整车头方向对准限位杆,并保持后轮与限位杆约 20 厘米的安全距离。
-
- 实时动态调整:通过超声波雷达实时监测障碍物变化,若泊车路径中突然出现行人或车辆,系统会暂停动作并等待环境恢复安全后继续。
- 控制执行逻辑
-
- 线控底盘协同:与车辆转向、制动、驱动系统深度集成,实现厘米级转向精度和毫秒级制动响应。例如,在狭窄车位中,系统可通过多次微调方向盘完成泊车,避免传统算法 “一把入位” 的局限性。
-
- 人机共驾模式:允许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或踏板干预泊车过程,系统会自动切换至人工控制,且后续恢复时能无缝衔接原规划路径。
三、数据闭环:云端训练与车端迭代提升场景泛化能力
- 数据采集与标注
-
- 众包数据积累:通过已交付车辆的传感器采集真实泊车场景数据,标注无标线车位的边界、障碍物类型等信息,构建千万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
-
- 仿真环境增强: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极端场景(如雨雪天气、车位被部分遮挡),生成补充数据以提升算法鲁棒性。
- 云端大模型训练
-
- 端到端模型优化:利用云端 10EFLOPS 算力集群训练大模型,直接学习 “传感器输入 - 控制指令输出” 的映射关系,避免传统分步式算法(感知→定位→规划→控制)的误差累积。
-
- 个性化策略生成:根据用户驾驶习惯(如泊车速度偏好、车位选择倾向),生成定制化的泊车策略,实现 “千人千面” 的体验。
- OTA 持续升级
-
- 功能迭代:通过 OTA 推送新算法,例如新增 “跨层记忆泊车” 功能(在多层停车场中自动寻找车位),或优化狭窄车位的通过能力。
-
- 安全冗余增强:定期更新障碍物检测模型,提升对低反射率物体(如黑色轮胎、地锁)的识别准确率。
四、用户体验:简化交互与安全冗余设计
- 交互流程优化
-
- 一键启动:用户只需在中控屏点击 “开始泊车”,系统自动完成环境扫描、路径规划和泊车执行,无需手动选择车位或调整参数。
-
- 可视化反馈:通过超高清车感 SR 系统,在中控屏实时显示泊车路径、障碍物位置及车辆姿态,增强用户信任感。
- 安全冗余机制
-
- 多重传感器校验:当视觉系统检测到车位但超声波雷达未探测到对应边界时,系统会触发 “二次确认” 流程,避免误判。
-
- 紧急制动策略:若泊车过程中出现突发障碍物(如行人闯入),系统会在 200 毫秒内触发紧急制动,制动距离比人工干预缩短 30%。
五、行业意义:推动泊车技术向 “低依赖、高泛化” 发展
小鹏 MONA M03 MAX 的自定义泊车功能突破了传统泊车系统对车位划线的依赖,其技术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
- 硬件成本控制:通过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实现高阶泊车功能,硬件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 30%,为技术下探至 15 万级市场奠定基础。
- 场景适应性提升:支持全国无图覆盖,在老旧小区、临时停车场等无标线场景中表现稳定,填补了行业空白。
- 数据驱动进化:通过云端 - 车端数据闭环,系统可快速学习新场景(如乡村道路路边泊车),推动智能泊车从 “特定场景可用” 向 “全场景通用” 演进。
这一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智能泊车进入自主决策时代,未来有望进一步与 V2X(车路协同)、高精度地图结合,实现更复杂场景下的全自动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