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 年) 。彼时,正值清朝国力鼎盛的 “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同时也为了兴修水利、美化京城西北郊的环境,下令在原有的瓮山和西湖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历时十四年建成了这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并命名为 “清漪园”。清漪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汲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同时融入了皇家园林的庄重与威严,成为当时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乾隆皇帝对清漪园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亲自参与设计和规划,力求使其达到完美的境界。
然而,这座凝聚了无数工匠智慧与心血的园林命运多舛。咸丰十年(1860 年),英法联军侵华,攻入北京,清漪园与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一同惨遭劫难。侵略者们在园内大肆抢掠,将无数珍宝文物洗劫一空,随后又纵火焚烧,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清漪园几乎被夷为平地,昔日的辉煌瞬间化为灰烬,只剩下残垣断壁,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 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不顾国家内忧外患的困境,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开始对清漪园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历时两年,于光绪十四年(1888 年)完工,并改名为 “颐和园”,取 “颐养冲和” 之意。这次重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清漪园的部分景观,但由于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以及时代背景的变迁,颐和园的规模和气势已无法与昔日的清漪园相媲美。此后,颐和园又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遭八国联军破坏,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再次修复。
布局与景观: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一)整体布局
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巧妙地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而和谐的园林布局,占地面积达 2.97 平方千米,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这种山水相依的格局为园林赋予了灵动与秀丽的气质。
宫廷区位于颐和园的东侧,是封建帝王行使权力和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主要建筑包括仁寿殿、二宫门等。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光绪和慈禧太后听政的地方,殿内陈设庄重肃穆,彰显着皇家的威严。这里的建筑风格严谨规整,体现了皇家的尊贵与庄重,与园林其他区域的自然灵动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和谐统一于整个颐和园的大环境之中。
前山前湖景区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占全园面积的 88%。前山即万寿山南坡,东西长约 1000 米,南北最大进深 120 米,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 60 余米 ,山上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佛香阁、排云殿等大型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构成了前山的主体景观,气势恢宏,彰显着皇家园林的磅礴大气。昆明湖作为前湖,南北长 1930 米,东西最宽处 1600 米 ,湖面广阔,碧波荡漾。西堤及其支堤将湖面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 ,各水域景色各异,或开阔明朗,或清幽宁静。湖中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连接着南湖岛与东岸,桥身造型优美,桥栏上雕刻的 544 只石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昆明湖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趣味。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的北部,占地 24 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 12% 。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山势较为平缓,山林茂密,景色清幽。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 “后溪河”,全长 1000 余米 。这里的景观与前山前湖景区截然不同,以宁静、深邃的山林景色和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苏州街为主要特色。后溪河两岸绿树成荫,河道蜿蜒曲折,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景观。
(二)主要景点
1. 万寿山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重要地标,其山体绵延起伏,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园林北部。山上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颐和园的核心景观之一。它始建于乾隆时期,光绪年间重建 ,通高 41 米,八面三层四重檐,建筑结构复杂精巧,采用了传统的榫卯工艺,不用一颗铁钉,却能屹立百年不倒,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佛香阁建在 20 米高的方形台基上,踞山面湖,气势雄伟。阁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千手观音佛像,庄严肃穆,香火缭绕。登上佛香阁,极目远眺,颐和园的美景尽收眼底,昆明湖波光粼粼,十七孔桥横跨湖面,西堤烟柳迷蒙,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排云殿位于佛香阁的下方,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是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排云殿始建于乾隆时期,原是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后在光绪年间重建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以排云殿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着芳辉殿、紫霄殿等配殿,以及众多的游廊和配房。排云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殿内正中设有九龙宝座,是慈禧太后接受朝拜的地方。宝座上方悬挂着 “大圆宝镜” 匾额,寓意着佛法无边,洞察一切。每逢重大节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王公大臣们齐聚于此,向慈禧太后敬献寿礼,场面十分壮观。
2. 昆明湖
昆明湖作为颐和园的主要水面,占据了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 220 公顷 ,它不仅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园林的灵魂所在,为颐和园增添了无尽的灵气与韵味。其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金光,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建筑和绿树,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倒影画卷。
十七孔桥横跨在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之间,是颐和园中最大的石桥。它始建于乾隆年间,仿照北京卢沟桥而建 ,全长 150 米,宽 8 米,由 17 个桥洞组成,因此得名 “十七孔桥”。桥身的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母子相偎,每一只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堪称石雕艺术的珍品。十七孔桥的造型优美,桥身呈长虹卧波之势,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尤其是在冬至前后,太阳落山时,阳光会透过十七个桥洞,形成 “金光穿洞” 的奇特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拍摄。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游廊,全长 728 米,共 273 间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长的长廊,1992 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 “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廊的梁枋上绘有精美的彩画,共计 14000 余幅,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历史典故等各个方面,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的经典场景,以及西湖十景、苏州园林等江南美景。这些彩画色彩鲜艳,构图精美,笔法细腻,每一幅都堪称艺术佳作,仿佛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画卷,让游客在漫步长廊的过程中,既能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又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特色区域
苏州街又称 “买卖街”,位于颐和园的后湖两岸,是乾隆时期仿江南水乡风貌而建的一条水街 ,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再现了清代江南水乡的繁华景象。店铺中的店员都是由太监、宫女装扮而成,他们身着古装,操着吴侬软语,热情地招揽顾客,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江南街市。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各种特色纪念品,品尝到江南风味的小吃,体验到古代商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位于颐和园的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看戏的地方 。大戏楼始建于光绪年间,历时四年建成 ,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戏楼高 21 米,分上中下三层,分别名为福台、禄台、寿台 。三层戏台之间设有天井和地井,通过辘轳等机械装置,可以实现演员和道具的上下升降,营造出各种神奇的舞台效果。戏楼的装饰极为精美,梁枋上绘有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戏楼前的院落宽敞开阔,可容纳数百人同时观看演出。当年,慈禧太后每逢重大节日或寿辰,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戏曲演出,邀请京城著名的戏班前来献艺,场面十分热闹。
文化价值:传统与皇家文化的结晶
(一)造园艺术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精致与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完美地体现了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理念,达到了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的艺术境界。
在空间布局上,颐和园注重层次的丰富与变化。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通过巧妙的地形塑造和建筑布局,营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从昆明湖的开阔水面,到万寿山的起伏山峦,再到山间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以及曲折幽深的小径,形成了由低到高、由开阔到封闭的空间序列,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这种布局方式,既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又融入了人工建筑的精巧,使整个园林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颐和园还巧妙地运用了借景、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借景是将园外的自然景色引入园内,扩大了园林的空间感和意境。例如,颐和园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借入园内,与园内的山水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 “远山近水皆入画” 的美妙意境。站在佛香阁上远眺,西山的峰峦起伏、玉泉山的宝塔耸立,与园内的万寿山、昆明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对景则是在园林中设置相对的景点,彼此呼应,形成视觉焦点。如十七孔桥与南湖岛相对,桥的宏伟与岛的宁静相互映衬,成为颐和园中的经典对景。框景则是利用建筑的门窗、洞口等,将景色框起来,形成一幅幅天然的画面。颐和园中的许多建筑都运用了框景手法,如长廊的每一扇窗户都像是一个画框,将昆明湖的景色框入其中,游客在长廊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在植物配置方面,颐和园也独具匠心。园内种植了大量的树木花草,种类繁多,四季皆有不同的景色。春天,桃花、杏花盛开,满园春色,生机盎然;夏天,荷花绽放,清香四溢,给人带来一丝清凉;秋天,枫叶如丹,银杏金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冬天,松柏常青,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更显苍劲挺拔。植物的配置不仅考虑了观赏效果,还注重了与建筑、山水的协调统一,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例如,万寿山上遍植苍松劲柏,象征着 “万寿长青”,与万寿山的名称相呼应,同时也为佛香阁等建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后山则满地青松,掩映着肃穆的寺庙、幽深的溪涧,充满了山林野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二)文化融合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景观,更是儒、佛、道三家文化融合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儒家文化在颐和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宫廷区作为政治活动场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域,彰显了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时刻提醒着皇帝即便身处园林休闲,也不能忘记治国理政的重任。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光绪和慈禧太后听政的地方,其名出自《论语》:“知者乐,仁者寿”,强调了统治者应具备仁爱之心和智慧,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殿内陈设庄重肃穆,宝座、御案等一应俱全,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对政务的重视。文昌阁则是为供奉科举考试的儒生们信奉的文昌帝君而建,反映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激励着学子们勤奋读书,追求功名,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佛家文化在颐和园里同样有着诸多体现,且主要集中在万寿山上。佛香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代表,庄严肃穆,是信徒们朝拜祈福的地方。它建在万寿山前山的中心位置,高踞于 20 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恢宏,成为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佛香阁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千手观音佛像,慈悲祥和,庇佑着众生。其下方的智慧海,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没有梁枋承重,所以也被称为 “无梁殿”,体现了佛教 “智慧无边,佛法无量” 的思想。四大部洲则是按照佛教宇宙观建造的一组藏式建筑,分布在佛香阁的周围,象征着佛教中的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展示了佛教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道家文化在颐和园中也有迹可循。南湖岛上的广润灵雨祠,里面供奉着西海龙王,是园中的祈雨之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风调雨顺的祈愿,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相契合。南侧城额 “紫气东来” 城关,其名出自老子过函谷关的典故,“紫气东来” 象征着祥瑞和吉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颐和园中的许多园林景观也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宁静、和谐的思想,如后湖景区的山水风光,清幽宁静,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忘却尘世的烦恼。
现代风貌:从皇家御苑到大众公园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仅供皇室成员游玩享乐的颐和园,如今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大型公园,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了解历史文化的热门场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游览。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颐和园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都在数百万人次以上,旅游旺季时,园内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在保护文物方面,颐和园管理部门始终秉持着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园内的古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精心的维护和修缮。在古建维护方面,颐和园近年来就相继开展了耕织图景区环境整治、听鹂馆维修、大船坞修缮、排云殿佛香阁景区修缮等 37 个重点保护与修缮工程,使得颐和园整体景观环境得到恢复,历史原貌得到最大限度延续,基本显现出自然典雅与辉煌富丽相交融的皇家园林风貌,为颐和园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颐和园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建立了文物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让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颐和园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科普教育活动。例如,举办各类展览,像 “锦色 —— 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从彩画的构图、纹饰、色彩、工艺、保护等方面讲述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推出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游客讲解颐和园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颐和园的文化底蕴;开展研学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如今,漫步在颐和园中,你可以看到人们或悠闲地散步,欣赏着湖光山色;或坐在长廊下,品味着彩画的艺术之美;或带着孩子,在苏州街感受古代商业文化的氛围。颐和园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领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