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汗马
踏入大兴安岭汗马的那一刻,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岁月遗忘的世界。连绵的山脉像是大地巨龙蜿蜒的脊背,峰峦起伏间,被茂密的森林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每一处褶皱都藏着无数的生命秘密。
这里的空气是那么纯粹,带着松脂的清香和泥土的质朴,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阳光努力地透过层层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在铺满落叶的地面上绘出一幅幅梦幻的图案。远处,塔里亚河奔腾不息,它是这片土地的血脉,河水清澈见底,潺潺的流水声和林间的风声、鸟鸣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 。
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行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它的经纬度范围为东经 122°23′34″~122°52′46″,北纬 51°20′02″~51°49′48″ ,东与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接,以大兴安岭山脉的主脊为界;南近呼伦贝尔大草原;北与 “北极村”—— 漠河只有 280 千米的公路里程。保护区总面积 107348 公顷,森林覆被率高达 88.4%,是中国寒温带针叶林保护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疆。
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一)地理位置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隐匿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山脉西坡北部的净土,犹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原始而纯粹的魅力。它的坐标是东经 122°23′34″~122°52′46″,北纬 51°20′02″~51°49′48″,行政上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 ,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区域。
它的东面,与黑龙江省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以大兴安岭山脉的主脊为界,仿佛是大自然亲手绘制的一条分界线,却又将两个保护区微妙地联系在一起;南面,它与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遥遥相望,草原的辽阔与这里的森林茂密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共同构成了北疆独特的生态画卷;北面,距离 “北极村”—— 漠河仅仅只有 280 千米的公路里程,同样的北国风光,不同的自然景致,让这片区域成为了连接多种生态景观的纽带 。
(二)地质地貌
踏入汗马,就仿佛踏入了一座地质博物馆。这里林密谷深,平均海拔在 1000 - 1300 米之间,地势起伏,山峦叠嶂。最高海拔达到 1466 米,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像是大地伸向天空的巨人手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充满了神秘色彩;最低海拔为 840 米,在这片相对低洼的区域,往往孕育着丰富的水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从地质构造来看,汗马保护区是海西早期断裂活化运动中形成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地槽褶系额尔古纳槽背斜。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这里经历了无数次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造就了如今独特的地质风貌。其岩系组成以岩浆岩的侵入岩和喷出岩为主,花岗岩、石英粗面岩、玄武岩、石英斑岩等各类岩石在这里随处可见,它们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由于地形和植被的差异,这里的土壤类型也丰富多样,主要分为棕色针叶林土和沼泽土两大类。棕色针叶林土又细分为棕色针叶林土、生草棕色针叶林土、表潜棕色针叶林土和粗骨棕色针叶林土四个亚类。这些土壤在针叶林的长期作用下,富含腐殖质,呈现出独特的棕色,为众多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础 。沼泽土则包括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两个亚类,在低洼积水的区域,大量的植物残体堆积分解,形成了深厚的泥炭层,这里的沼泽生态系统独特而脆弱,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家园。另外,在河谷两侧的落叶松林下,还有冰沼土分布,冰沼土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它的存在也进一步丰富了汗马保护区的土壤类型。
丰富的生态系统
(一)繁茂森林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森林覆被率高达 88.4%,这里是中国寒温带针叶林保护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 ,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原始森林景观。踏入这片森林,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森林植被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它们高大挺拔,身姿伟岸,占森林植被的 92.81%,像是这片森林的主力军,主宰着这片土地的生态格局。每到秋天,兴安落叶松的树叶渐渐变黄,整个森林仿佛被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染上了一层金黄,茫茫绿海瞬间变为 “黄花松林”,美不胜收。微风吹过,落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秋天的乐章 。
除了兴安落叶松,白桦在这片森林中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约占 6.47%。白桦树那洁白的树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它们亭亭玉立,宛如一群优雅的少女,与兴安落叶松相互映衬,为这片森林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柔美。柳树虽然占比相对较少,只有 0.53%,但它们柔软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为森林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樟子松占 0.52%,它们那独特的树形和坚韧的品质,让这片森林更加富有层次感 。
在这片繁茂的森林里,树木层层叠叠,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希望之光。森林中的地面铺满了厚厚的落叶,这些落叶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腐烂分解,为森林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使得这片森林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二)多样湿地
汗马保护区的湿地,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总面积共计 45723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 42.6%,这里湿地类型多样,发育种类齐全,拥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三大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河流湿地虽然面积相对较小,仅有 291 公顷,但它们却是这片湿地生态系统的血脉。这些河流蜿蜒曲折,清澈见底,源自林中的水含有植被、土壤中的物质,每到春季,冰雪尚未融化,河道上便会形成水在冰上流淌的奇特现象,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色彩斑斓的 “桃花水”,如梦如幻 。
湖泊湿地面积仅有 19 公顷,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湖泊的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绿树青山,时不时还能看到前来觅食饮水的动物,为这片宁静的湖泊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
沼泽湿地是汗马保护区湿地的主体,面积达 45413 公顷,占汗马湿地总面积的 99.3%,包括落叶松沼泽、柴桦沼泽、草本沼泽、泥炭藓沼泽等 4 种湿地类型,主要沿塔里亚河河道两侧的林间地和沟谷分布。落叶松沼泽中,落叶松扎根于深厚的泥炭层中,它们的树干上常常长满了胡须般的松萝,仿佛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柴桦沼泽中,柴桦茂密丛生,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了隐蔽的栖息场所;草本沼泽中,各种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形成了绵延数公里的塔头沼泽,塔头直径可达 1 米,像是大地的纽扣;泥炭藓沼泽中,泥炭藓这种最耐水的沼泽植物肆意生长,它的蓄水量是自身重量的 18.82 倍,为湿地的水源涵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
这些多样的湿地,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吸收、容纳降水和冻土融水,为塔里亚河提供充足、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能减弱雨季洪峰,调节区域气候。它们还是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的优良生境和栖息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此外,保护区内的落叶松沼泽和泥炭藓沼泽中贮藏着大量泥炭,有着非常重要的碳源和碳汇功能,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极端气候会导致这些泥炭沼泽的生态特征发生变化,同时它们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反馈作用 。
(三)珍贵动植物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座珍贵的生物宝库,这里生活着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
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多达 293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 45 种,这些重点保护动物是这片土地上的明星物种,受到了严格的保护。原麝,这种濒临灭绝的 “香獐”,成年雄麝具有麝香腺,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档香水原料,它的身影在这片森林中显得格外神秘;花尾榛鸡,又叫飞龙,它的叫声独特,不同的鸣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这片森林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棕熊,作为鄂温克、鄂伦春的图腾,它那庞大的身躯和威严的气势,让人敬畏;猞猁,尾巴极短,是分布最北的猫科动物,在北极圈多为犬科动物的环境中,它显得格外独特;雪兔,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夏天毛色变深,多为赤褐色,是寒带亚寒带的代表动物之一;雪鸮,通体雪白,宛如天使降临,又叫白猫头鹰,它的出现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驼鹿,这个四不像的世界最大鹿科动物,肩部明显的隆起似驼峰而得名,是环北极圈寒温带森林的代表性物种;紫貂,它的皮毛与 “人参、鹿茸” 并称为 “东北三宝”,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貂熊,环北极分布,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它贪吃且食性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是森林中的清道夫 。
野生植物种类也毫不逊色,有 620 种之多,其中国家及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 16 种。钻天柳,又名红毛柳,枝干朝天长,天气变冷枝条变红,是制作菜板砧木的优质材料;东北岩高兰,这种常绿小灌木,紫黑色浆果,是岩高兰科在中国仅有的 1 个变种,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显得尤为珍贵 。
这些珍贵的动植物,是大自然赋予汗马的宝贵财富,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谱写着生命的赞歌,也让汗马保护区成为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基地 。
重要的生态意义
(一)野生动物家园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重要家园,宛如一座天然的庇护所,为众多生灵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
这里拥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多达 293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 45 种,这些珍稀动物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原麝,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那珍贵的麝香腺,分泌的麝香不仅是名贵的中药材,更是高档香水的重要原料,而汗马保护区为它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让它能够在这片森林中延续着自己的种群 。
花尾榛鸡,又被称为飞龙,它在这片森林中穿梭飞行,独特的叫声仿佛是与大自然的对话。棕熊,体型庞大,是这片森林的王者,它以汗马的丰富资源为食,在这里繁衍生息,它的存在也维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
猞猁,作为分布最北的猫科动物,在这片土地上展现着它独特的生存技能。雪兔,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它的毛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是寒带亚寒带的代表动物之一,在汗马保护区的雪地里留下了它灵动的身影 。
雪鸮,通体雪白,宛如天空中的精灵,它在汗马的上空盘旋,寻找着猎物,为这片森林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驼鹿,这个世界最大的鹿科动物,它在汗马的河流和森林中觅食,庞大的身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不显得突兀,反而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
紫貂,它那珍贵的皮毛与 “人参、鹿茸” 并称为 “东北三宝”,在汗马保护区的森林中,它是灵动的存在,以其敏捷的身手在林间穿梭 。貂熊,身形介于貂与熊之间,它贪吃且食性杂,喜食大型兽的尸肉,是森林中的清道夫,维护着森林的清洁和生态平衡 。
汗马保护区不仅为这些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还为它们提供了安全的繁殖场所。近年来,随着保护区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工作人员通过在核心区增设红外相机,加强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和动态管理,多次拍摄到野生动物的珍贵画面,这些画面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汗马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
(二)气候调节关键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气候调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大自然的 “空调” 和 “加湿器”,为维护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
首先,保护区内的森林和湿地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绿色水库,拥有强大的涵养水源能力。茂密的森林植被能够拦截雨水,减缓雨水的流速,使其有更多的时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据统计,每公顷森林每年可以涵养水源约 3000 立方米,汗马保护区广袤的森林每年能够涵养大量的水源 。湿地更是有着惊人的蓄水能力,泥炭藓沼泽中的泥炭藓,它的蓄水量是自身重量的 18.82 倍,这些湿地如同海绵一般,吸收并储存着大量的水分,为河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补给 。塔里亚河作为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其水源就主要来自于森林和湿地的涵养,它不仅为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命之水,还对黑龙江的水源和下游的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
其次,森林和湿地在保持水土方面也功不可没。森林的根系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络,紧紧地抓住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冲刷。据研究,有森林覆盖的地区,土壤侵蚀量比无森林覆盖地区减少约 70% 以上 。湿地中的植物同样能够固定土壤,其复杂的生态结构能够有效地缓冲水流的冲击力,减少水土流失 。在汗马保护区,森林和湿地的共同作用,使得这片土地的土壤得以保持稳定,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再者,汗马保护区在调节气候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可以吸收约 16 吨二氧化碳,释放约 12 吨氧气 。湿地同样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保护区内的落叶松沼泽和泥炭藓沼泽中贮藏着大量泥炭,这些泥炭是过去植物残体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它们储存了大量的碳 。当气候发生变化时,这些湿地中的泥炭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影响着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此外,湿地的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区域气温,使得汗马保护区所在地区的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在炎热的夏季,森林和湿地能够吸收热量,降低周边地区的气温;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又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缓气温的下降速度 。
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和气候调节方面的重要生态意义不可忽视,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和守护 。
发展与保护
(一)历史沿革
汗马保护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1954 年初,国家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大兴安岭汗马地区的独特价值,将具有原始森林植貌特色的牛耳河源头 —— 汗马地区设定为 “汗马禁猎禁伐区”,这一举措为汗马的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是为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开启了一道保护的屏障 。
1958 年,林业部批准的 “大兴安岭开发规划总方案” 中,将汗马规划为兴安落叶松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和鸟兽自然保护区,这进一步明确了汗马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汗马的生态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95 年 5 月,汗马被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汗马保护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汗马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
1996 年,经国务院批准,汗马正式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此,汗马的保护工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迎来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阶段 。
2006 年 10 月,国家林业局将汗马列为全国 51 个示范保护区之一,这是对汗马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激励着汗马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不断努力,为其他保护区提供更好的示范和借鉴 。
2007 年,汗马加入了 “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组织”,这使得汗马与国际上的其他保护区有了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汗马在国际生态保护领域的影响力 。
2015 年 6 月 9 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计划” 国际协调理事会第 27 届会议决定,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毗邻区被正式指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这是汗马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标志着汗马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
2017 年,汗马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凸显了汗马湿地在全球湿地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也让人们更加关注汗马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 。
2022 年 12 月 17 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这是对汗马在生态保护、管理成效等方面的又一次高度赞誉 。
2023 年 7 月,汗马保护区被授予 “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称号,这是汗马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高光时刻,也为汗马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二)保护现状
如今的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隶属于内蒙古森工集团的直属机构,肩负着保护汗马生态的重要使命。管理局内设办公室、政工部、财务部、保护管理中心、科研监测中心、科普宣教中心六个职能部门 ,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协作,共同为汗马的生态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
在保护措施上,汗马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与周边各局联合对边界现地踏查,在权属清晰法定框架经双方认可的前提下,与外局接壤设立了 230 个界碑、界桩,明确了边界和各功能区域,这就像是为汗马划定了清晰的 “边界线”,确保了保护区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同时,设立了永久性管理站 4 个,这些管理站就像是守护汗马的 “堡垒”,为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了 24 条日常巡护监测线路、40 条随机巡护线路,工作人员沿着这些线路进行日常巡护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问题,最大程度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 。为了破解人为巡护监测和科研监测存在的短板,提速现代化管理手段,他们在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安装了远程监控设备和 120 台红外相机,这些设备就像是一双双 “眼睛”,方便、快速地记录了野生动物日常的活动范围、种类、习性以及数量,为以数据化为核心的智能化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夯实了基础 。
在森林防火方面,汗马保护区同样高度重视。完善了防火宣传预案,利用保护区网页、当地电视台、汗马微信公众号、局 QQ 群和悬挂防火横幅彩旗等形式进行防火宣传,营造浓厚防火氛围 。要求干部职工落实好各项防火措施,管理局与各管理站签订防火责任书,局主要领导对 3 个功能区实行包区制,科室部门实行包片督察制、基层管护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制,形成防火人人管、责任层层担的防火工作机制 。加大对各管理站的巡察力度,确保按规使用生活用火,对有特殊情况进入保护区的人员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及野外用火审批程序,并派专人随行进行防火督察 。针对保护区防火面广线长、周边环境复杂情况,各站联合包片民警适时开展 “三清” 工作,对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清查,彻底清除火险隐患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并加强机具装备、后勤保障通讯、向导组综合技能培训,为实现 “打早、打小、打了” 夯实了基础 。
通过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汗马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森林覆被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曾经罕见的原麝、貂熊等珍稀动物也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汗马保护区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全球的生态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展望未来
站在当下,展望大兴安岭汗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汗马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将迎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未来,相信汗马将继续秉持 “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 的原则,不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工作 。
在保护管理方面,汗马保护区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工作,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保护网络 。同时,将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保护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让汗马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改善 。
科研监测工作也将不断深入,通过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更多的科研项目,深入研究汗马的生态系统,为保护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科普宣教工作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举办更多的科普活动、开发更多的科普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汗马的生态价值,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
希望在未来,大兴安岭汗马能够始终保持它的原始与纯净,成为地球上一片永远的绿色净土 。让那茂密的森林、多样的湿地、珍贵的动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宝贵的自然财富 。让我们共同期待,汗马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生态之光,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