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纪录的极端雨情
(一)195.3 毫米刷新历史极值
2025 年 7 月 10 日 20 时至 11 日 15 时,厦门市区累计降水量达 195.3 毫米,超越 2013 年 7 月 19 日 170 毫米的历史纪录,创 1961 年以来 7 月单日降水量新高。海沧区远海码头等局部区域达 258.3 毫米,达特大暴雨级别,1 小时最大雨强突破 80 毫米,致城区多处出现超 1 米深积水,形成 “城市看海” 极端场景。
二、双环流叠加的致灾成因
(一)台风残余与季风的水汽 “共振”
此次极端降水由台风 “丹娜丝” 残余涡旋与西南季风共同作用所致:前者携带南海暖湿气流持续输入,后者增强水汽输送通道,二者在厦门上空形成 “涡旋 - 急流” 耦合系统,19 小时内累积水汽输送量达常年同期 3 倍,为破纪录降雨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属典型 “低涡切变 + 季风增强” 型极端天气事件。
三、多维影响与应急响应
(一)交通系统的连锁反应
- 航空水运:厦门机场 15 时启动黄色延误响应,截至 15 时 40 分,586 架次航班中 85 架次延误,部分航班取消;五通客运码头厦金航线 16 时 50 分起停航,影响 3000 余名旅客出行。
- 地面交通:17 条公交线路停运,嘉禾路、环岛干道等 12 处低洼路段积水超 50 厘米,导致车辆抛锚、交通拥堵,交警部门通过 “厦门交警” 平台实时发布 32 处绕行提示,引导市民避开积水区域。
(二)民生救援与地质灾害预警
消防救援支队累计接警 32 起,出动 235 人次,营救被困群众 31 人、疏散 18 人,包括背出九旬老人、推车转移被困产妇等紧急救援行动;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红色地质灾害预警,对同安区莲花镇、集美区全域等高危区域启动 24 小时监测,转移潜在危险区域群众 200 余人。
四、城市防汛的 “极限考验”
(一)排水系统的承压与抢险
面对超设计标准的降雨强度,市政部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投入 75 台抽水泵、276 名抢险人员,重点疏通筼筜湖、莲前西路等易涝点,清理雨水箅 2453 个,及时处置洪莲西路等路段的积水冒水问题。尽管部分老旧城区出现短时内涝,但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展现城市应急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
(二)公共服务的协同保障
气象部门每小时更新 “暴雨预警一级” 信息,通过短信、社交媒体发布超 500 万条预警通知;商务部门启动蔬菜应急保供机制,全市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波动控制在 5% 以内;教育部门通知学校暂停户外活动,确保师生安全,多部门联动构建起立体化的防灾减灾网络。
五、极端天气后的城市反思
(一)气候适应的长期命题
此次破纪录降雨暴露部分低洼区域排水能力不足、老旧小区应急通道不畅等问题,提示需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排水管网标准至能应对 50 年一遇暴雨。同时,机场围界受损等细节显示,基础设施设计需更充分考虑极端天气的荷载能力,推动 “韧性城市” 建设从理念转化为工程实践。
(二)公众防灾意识的进阶契机
事件中 “开车涉水被困”“老旧房屋进水” 等案例凸显市民自救知识的薄弱,建议加强社区防灾演练,普及 “暴雨期间不轻易进入积水区域”“车辆涉水熄火后弃车逃生” 等实用技能,构建 “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 的全民防灾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全文通过数据呈现、成因分析、影响解构与应对观察,展现厦门在极端降水下的城市韧性,既记录破纪录天气的震撼场景,也深入探讨气候危机下的城市治理命题,为同类极端天气应对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