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护航: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一)国家战略引领 “朝夕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强化 “一老一小” 民生保障,将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视为千家万户幸福的核心。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当下,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体系融入 “十五五” 规划,着力破解农村 “双留守”、城市资源供需失衡等结构性矛盾,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扩大普惠服务供给,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 “一老一小” 群体。
(二)地方实践彰显民生温度
各地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可持续路径:重庆黔江实施 “渝悦养老” 行动,为 65 岁以上老人开展能力评估并提供精准服务,同步推进普惠托育扩容;甘肃兰州 “虚拟养老院” 构建 “云端 + 线下” 服务网络,通过 15 分钟服务半径实现养老需求 “一键响应”,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 “医养结合” 便利。这些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 “民生样本”。
二、基层深耕:破解城乡服务难题
(一)农村:激活 “互助共生” 新动能
针对农村养老托育资源薄弱问题,多地创新 “邻里互助” 模式:重庆黔江培育老年社工和本土网格员,建成农村互助养老示范点,让留守老人在 “家门口” 实现情感共融;四川西充观音庵社区组织老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同时带领儿童参与红色故事传承,形成 “银发余热暖童心” 的双向守护格局。这种 “低成本、可持续” 的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 “空心化” 带来的照料压力。
(二)城市:构建 “精准供给” 服务圈
城市聚焦托育 “送不起、挤不进” 与养老 “不适配” 痛点,推动服务精细化:内蒙古呼和浩特儿童福利院打造 “养育 - 康复 - 教育 - 就业” 全链条保障体系,让特殊儿童获得全方位照护;福建福州社会福利院组建 “银龄互助” 志愿服务队,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养老服务从 “被照料” 到 “共参与” 的角色转变。通过空间共享、资源整合,城市正形成 “15 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
三、社区共治:编织温情服务网络
(一)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社区作为服务末梢,凝聚社会力量破解民生难题:观音庵社区引入 11 家社会组织,搭建 “商户捐利润、老人捐退休金、儿童捐零花钱” 的慈善基金池,用于困境儿童帮扶和老年设施建设;包头市昆都仑区依托智慧养老平台,联动企业打造 “机器人厨房 + 智能餐盘” 的老年助餐场景,实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这种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 的模式,让民生服务更有 “烟火气”。
(二)代际互动增进情感联结
打破 “一老一小” 服务孤岛,各地设计代际共融场景:重阳节 “祖孙非遗展” 上,老人教孩子扎染、剪纸,孩子为老人捶背、表演节目;暑期托管班引入老教师、退伍军人担任辅导员,开展红色教育、安全科普,让儿童在获得照料的同时传承长者经验。代际互动不仅满足了情感需求,更重塑了社区 “大家庭” 的温暖氛围。
四、未来展望:绘就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新图景
面对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挑战,“一老一小” 服务需向 “高质量” 迈进:养老领域应深化 “医养康护” 融合,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推广 “时间银行” 等互助模式;托育领域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干预。唯有以 “绣花功夫” 织密服务网,才能让老年人安享银龄时光,让孩童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每个家庭都能在 “朝夕相伴” 中感受社会进步的温度。
“一老一小” 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政策保障到基层实践,从社区创新到社会共治,守护好这两端的幸福,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