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崎岭一世祖冯幸"下寨公"从西洋社分衍开基崎岭社,崎岭由此蕃衍开来,分榕树、外楼两角头检社(建国后又加一个山北角)。崎岭开基以来历代繁荣昌盛人丁兴旺,在明朝末年间十世祖冯澄世,冯锡韩,定居晋江磁灶镇下灶,冯澄世之子冯锡硅迁移台湾其子孙后裔分布台中地区,明末分出山北社清嘉庆年间又分出院前,前山两社。清朝冯八仙开基新加坡,至今这些分枝在外的崎岭后裔都有跟崎岭冯氏宗亲联系(2009年宜兰县的冯氏宗亲有回来南靖鸿钵祭祖)据族谱载还有诸多崎岭冯氏后裔分衍在广东、贵州、湖南、及马来西亚等地,形成了今天崎岭冯氏支系。
崎岭建村以来所属区位沿革多变但名称以及崎岭冯氏特有的精神从未改变,明清时期属漳州府龙溪县管辖属二十四都坂头保崎岭社,民国初年沿袭清代保甲制度,龙溪县辖7个区崎岭署第四区(郭坑区)鳌头乡,1960年龙溪、海澄合并龙海县属步文公社,1997年龙文区建立规属朝阳镇。
现今崎岭村分三个角头"外楼仔、社内仔、山北",山北原本是崎岭明末分出的社,但因诸多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山北又重新并回崎岭社。
人杰地灵古朴典雅的崎岭村,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大多是经商,明清时期在漳州地区更彼负盛名有民间顺口溜"有崎岭富也没崎岭厝,有崎岭厝也没崎岭富"这说明了当时的崎岭经济文化是有一定名气的,清顺治年间工官冯澄世、清康熙年间陕西兆民总镇案察使副都使冯锡范,清嘉庆年间漳州著名商人冯耀三,清光绪年间商人冯应年等历史文化名人均是生长于崎岭村这块沃土上的乡贤俊彦。著名南宋理学家陈淳的长眠之地便也是在这崎岭石鼓寨,据传崎岭清朝时期也出过文武进士,并有皇帝御赐的进士匾,但因文革时期被破坏了也无从查起,不过至今在崎岭古居群以及少宗跟七社冯大宗、祖坟等地考察也发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古迹,比如在七社冯大宗"积善堂"发现其建筑是"直街三天门"的建筑特色(在古代宗祠建筑上是有讲究的,只有出过一品大官的村才可以建直街三天门式的)崎岭少宗也是直街三天门的,在积善堂里的大梁上刻有"陕西总镇世代一品"在崎岭古居群中的后楼大厅里至今还悬挂有皇帝御赐的大匾额一个,上面的四个流金大字苍劲有力,激励着崎岭后代子孙奋发向上报效家国。
双兴宫简介
崎岭双兴宫建于明朝年间,历来香火旺盛曾多次重修(2008年再次重建并举行落成庆典,宴请18社亲友社),东南卫视对崎岭踏火报道据老一辈传说此地是块风水宝地号称"倒踏金鸡穴"建宫于此可保全社 平安富贵人丁兴旺,双兴宫里面供奉的主神是北宋神医"保生大帝"分三尊分别是大帝、二帝以及三帝爷(三帝爷是管三坛的只有开坛期间在宫里其余都是在幸运村民家中)以及有大小配神二十多尊,有关帝爷、中坛元帅、黑虎将军、伽蓝大王、田府元帅以及常山大将赵子龙等等,双兴宫建筑虽然不是很奇特辉煌,但依然保留明清时期闽南建筑风格,至今庙里文物众多,有一对明朝的"乞丐椅"上面的花纹雕刻虽历经沧桑但依然栩栩如生线条分明,还有全国少有完整的清朝光绪年间"三十六官将旗"以及清朝的签筒四个以及两百多首的签诗药单印刷板,这些印刷板全部是松桐木雕刻不易腐蚀,双兴宫的保生大帝灵签分有内科、外科、小儿科以及问事,据说这些药签全是根据吴夲生前所配的药方进行分类整合而来的,古人生活在闽南这个湿热多病而且医学不发达的地区来讲药签是民间求医问药的主要途径,根据专家调查这些药方对于村民们的疑难杂症也是有一定功效的,所以附近村民无不对其满怀虔诚,稍有灾祸马上前来求医问药,总之双兴宫保生大帝信仰是见证明清漳州繁荣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