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侵袭:挑战与影响交织
2025 年夏季,河南遭遇多轮极端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7 月 13 日至 14 日,全省大部最高气温达 37℃以上,郑州东部、开封等地局部超过 40℃,洛阳伊川县更在 7 月 15 日监测到 41.5℃的地表高温。此次高温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不仅打破 1743 年乾隆年间的历史纪录,更对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行造成多重压力。
农业领域首当其冲。豫西、豫北等地 110 万亩小麦因干旱和干热风受灾,部分丘陵地块绝收。干热风导致小麦灌浆受阻,减产风险最高达 20%,叠加土壤墒情不足,农业部门紧急启动抗旱预案,调拨中央财政资金 3.76 亿元支持抗旱救灾。城市运行同样承压,洛阳、郏县等地电网负荷连创新高,洛阳供电负荷达 843.8 万千瓦,电力部门 24 小时抢修保供,确保 1.7 万户居民用电稳定。
二、政府行动:织密防暑降温安全网
面对 “烤” 验,河南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多部门协同筑牢民生防线。气象部门加密预警发布,7 月 13 日升级高温橙色预警,同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精准气象服务。能源部门强化电力调度,通过负荷转移、设备特巡等措施应对用电高峰,郏县供电公司通过 “动态储备 + 区域联动” 机制保障电网安全。
民生保障方面,全省 234 个地铁站点、700 余家工会驿站全天候开放,为户外劳动者提供空调、饮水和急救药品。郑州、鹤壁等地推行 “早出早归、晚出晚归” 作业模式,园林、环卫等行业在高温时段启用智能设备替代人工,减少户外暴晒时间。民政部门重点关注养老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督导落实防暑措施,避免服务对象中暑。
三、社会共治:多元力量传递清凉关怀
高温下的社会协作彰显城市温度。郑州市总工会启动 “工会送清凉” 活动,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送上西瓜、藿香正气水等物资,并依托智能驿站实现 24 小时服务覆盖。淇县城市管理局创新 “机械清扫 + 雾炮降尘” 组合模式,为一线工人配备应急药品和绿豆汤,同时开放 4 处 “城市管理户外劳动者服务站” 提供避暑场所。
企业与社区积极响应。铝业车间配备空调防护服和盐点水,机场地勤人员通过倒班协作保障运输安全,共享休息室提供急救物资。唐河县组织抗旱队为困难群众灌溉农田,人工增雨缓解局部旱情。这些举措形成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 的协同网络,让高温下的坚守更有温度。
四、未来之路:从应急应对到系统治理
极端高温频发警示气候变化挑战的紧迫性。未来需从三方面提升韧性:一是强化农业抗灾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推广滴灌、智能灌溉等节水技术,减少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威胁;二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多智慧纳凉空间,完善电网负荷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升供电可靠性;三是深化公众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和媒体引导,普及防暑知识,增强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守护 “一老一小” 在高温下的安全,更需精准施策。养老机构应配备适老化防暑设备,社区可组织 “银发互助” 小组关心独居老人;托育机构需加强暑期儿童防暑管理,结合代际互动开展室内科普活动,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唯有将应急响应与长效治理结合,才能在极端气候下筑牢民生底线,让每个家庭感受到社会进步的温度。
极端高温是挑战,更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从政策保障到基层实践,从科技赋能到人文关怀,河南正以 “绣花功夫” 应对 “烤” 验,在守护民生的征程中书写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