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浙江永康中部的芝英镇,像一本被时光浸润的线装书 —— 青石板路刻着千年的车辙,百余座祠堂留存着家族的记忆,老街的炊烟里飘着熟悉的麦饼香,而车间里的锡雕匠人仍在续写非遗的新篇。这座素有 “永康第一镇” 之称的古镇,既未被现代浪潮淹没,也未困在历史的尘埃里,而是以 “旧韵新声” 的姿态,活成了江南古镇里的独特样本。
一、千年建制:从 “芝川” 到 “芝英” 的历史遗存
芝英镇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相传此地最早因 “芝草丛生、英才辈出” 得名 “芝川”,后在明清时期因家族聚居、商贸兴盛,更名为 “芝英”,并逐渐成为永康县域的经济文化重镇。如今漫步古镇,仍能从建筑遗存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芝英大,祠堂多”,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俗语。全镇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祠堂达 108 座,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在江南古镇中实属罕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氏大宗祠,这座始建于南宋的祠堂,历经数代修缮,仍保留着 “三进五开间” 的规制:前堂的石狮子威严矗立,中厅的木雕梁枋刻着 “百鸟朝凤”“二十四孝” 的纹样,后殿的匾额 “世笃忠贞” 虽历经风雨,字迹仍清晰有力。每逢清明、冬至,胡氏族人会聚集于此祭祖、议事,祠堂的石阶上,仿佛还能听见旧时族人的脚步声。
除了祠堂,古镇的街巷格局也留存着明清风貌。总长 3 公里的芝英老街,以 “十字街” 为核心,向四周延伸出数十条小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砖木结构老屋多为 “前店后宅” 形制 —— 临街的门面仍开着五金小店、杂货铺,屋后的天井里种着兰草、石榴,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半拍。街角的古井更是古镇的 “活化石”,比如建于明代的 “义井”,井口的青石板被绳索磨出深深的凹槽,至今仍有居民来此打水,桶绳撞击井壁的声响,与百年前并无二致。
二、文化根脉:耕读传家与民俗烟火
芝英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建筑的遗存,更在于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耕读传家” 的传统,与热闹的民俗活动,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精神底色。
明清时期,芝英镇因五金手工技艺兴盛,成为 “永康五金” 的发源地之一,但当地族人始终未忘 “耕读” 之本。镇内曾有 “芝英书院”“蓉峰书院” 等十余座书院、私塾,培养出不少科举人才。如今,书院虽已不在,但 “重教育、尚礼仪” 的传统仍在延续:古镇里的老人们会给孩子讲 “胡则治水”“朱熹访芝英” 的故事,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祠堂、学习家训,就连老街的墙面上,都绘着 “孔融让梨”“悬梁刺股” 的壁画,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文化传承。
而民俗活动,则让古镇的文化 “活” 了起来。每年正月十五的 “芝英龙灯”,是全镇最热闹的时刻:由百余村民组成的舞龙队,举着长达数十米的布龙,从胡氏大宗祠出发,沿着老街穿行,龙灯所到之处,居民们点燃鞭炮、端出糖果,孩子们跟在龙灯后奔跑欢呼。这支龙灯队已传承了三百余年,龙灯的骨架仍沿用传统竹篾扎制,龙身的彩绘由当地老艺人手工绘制,每一笔都藏着对新年的期盼。此外,端午的 “赛龙舟”、中秋的 “赏月会”、冬至的 “祭祖宴”,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让古镇的烟火气里始终飘着文化的香气。
三、当代蜕变: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
进入新时代,芝英镇没有停留在 “怀旧” 里,而是以 “保护与创新” 为抓手,让古镇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 —— 其中最亮眼的,便是对 “永康锡雕” 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活化。
永康锡雕始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而芝英镇正是锡雕技艺的核心发源地。过去,锡雕多用于制作茶具、酒具、祭祀器皿,随着时代变迁,一度面临 “后继无人” 的困境。近年来,芝英镇通过建立 “锡雕非遗工坊”、举办技艺培训班、与高校合作设计新品,让古老的锡雕 “活” 了过来。在镇上的 “胡记锡雕工坊”,传承人胡师傅带着五六个年轻徒弟,既制作传统的 “百子图锡壶”“福寿纹锡盘”,也设计出融入现代审美的锡制书签、首饰盒、文创摆件。这些新品不仅走进了博物馆、文创店,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甚至出口到海外,让 “芝英锡雕” 从 “老手艺” 变成了 “新产业”。
除了非遗活化,芝英镇还依托古镇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将部分闲置的老祠堂、老民居改造为 “民宿”“文创馆”“民俗体验馆”:游客可以在 “祠堂民宿” 里住一晚,清晨被老街的鸟鸣唤醒;可以在 “锡雕体验馆” 里跟着师傅学做锡制小摆件;可以在 “民俗馆” 里看老艺人表演永康鼓词、剪纸技艺。这种 “沉浸式” 的旅游体验,让游客不仅能 “看古镇”,更能 “品古镇”,去年一年,芝英镇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文创产业的发展,让古镇的 “烟火气” 变成了 “经济气”。
四、人文烟火:老街生活里的温暖日常
无论古镇如何发展,最动人的始终是老街居民的日常 —— 那些藏在巷弄里的小店、居民间的寒暄、餐桌上的家常味,构成了芝英镇最真实的底色。
芝英老街的早餐摊,是一天烟火气的开始。清晨六点,“王记麦饼店” 的老板娘就支起了平底锅,揉面、包馅、擀饼、烙烤,动作一气呵成。这里的肉麦饼用永康特有的土猪肉做馅,搭配本地的梅干菜,咬一口外酥里嫩,咸香四溢,是老街居民最爱的早餐。隔壁的 “张记豆腐坊”,仍用传统石磨磨豆腐,每天现做的嫩豆腐、豆腐干,很快就被居民们抢购一空,老板张大爷笑着说:“做了三十年豆腐,街坊邻居都爱吃,我就一直做下去。”
午后的老街,更显悠闲。在 “老茶馆” 里,几位老人围坐在八仙桌旁,泡上一壶本地的 “雨前茶”,下着象棋、聊着家常,偶尔有卖麦芽糖的小贩挑着担子经过,“叮叮当当” 的铃声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巷子里的老人们还保持着 “互帮互助” 的习惯:张家阿姨会帮邻居照看孩子,李家爷爷会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这种 “远亲不如近邻” 的温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从北宋的 “芝川” 到如今的 “芝英”,从祠堂里的祭祖仪式到车间里的锡雕创新,从老街的麦饼香到游客的欢声笑语,芝英镇走过了千年时光,却始终未丢 “根” 与 “魂”。它告诉我们:古镇不是 “标本”,而是 “生命体”—— 唯有守住文化的根脉,拥抱时代的变化,才能让千年古镇始终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未来,当更多人走进芝英镇,定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座祠堂、每一口麦饼,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 “传承与创新” 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