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哈腾套海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一次偶然的网络冲浪,让我邂逅了哈腾套海。那是一张摄影师镜头下的哈腾套海,沙漠与河流交织,金色的沙丘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而蜿蜒的河流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温柔地缠绕其间,河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一把碎钻 。从看到照片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便被一种莫名的向往所填满,我渴望着能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亲眼去看看这沙漠与河流奏响的雄浑乐章。后来又在一篇旅行博主的分享里,读到了关于哈腾套海更详细的描述,那里独特的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那神秘的历史文化,都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撩拨着我,让我对哈腾套海的向往愈发浓烈,一场奔赴哈腾套海的旅行计划,也在心底悄然萌芽。
自然风貌:沙漠与湿地的交响曲
乌兰布和沙漠的雄浑
踏入哈腾套海,首先迎接我的便是乌兰布和沙漠的雄浑之景。连绵起伏的沙丘,像是大地泛起的金色波涛 ,一波接着一波,向远方无尽地延展。站在沙丘之巅,极目远眺,广袤的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沙粒闪烁着细碎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当微风拂过,沙丘表面的沙粒缓缓流动,宛如金色的绸缎在风中轻轻飘动 ,细腻而又柔和。而当狂风来袭,黄沙漫天,整个世界都被沙尘所笼罩,风声呼啸,沙粒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沙漠的狂野与不羁。 漫步在沙漠之中,脚下的沙子松软而又温暖,每走一步都能留下深深的脚印,但很快又会被风吹来的沙子掩埋,就如同人生的足迹,在岁月的长河中,也会渐渐被磨灭。
平原湿地的灵秀
与雄浑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腾套海的平原湿地,这里充满了灵秀之美。清澈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茂密的芦苇荡在风中摇曳生姿,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走进芦苇荡,就像进入了一个绿色的迷宫,高大的芦苇将天空遮蔽,只留下一道道缝隙,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这里还是候鸟的天堂,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觅食、繁衍。它们或在空中翱翔,或在水面嬉戏,或在芦苇丛中穿梭,给这片湿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湖面上,整个湿地都被染成了橙红色,美得如同一幅油画,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丰富资源:大地的慷慨馈赠
植物宝库
哈腾套海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宝库,这里生长着众多珍稀而独特的植物。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棉刺,如同沙漠中的卫士,扎根于这片土地。它的枝干布满尖刺,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它的叶子退化成了细小的鳞片,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而发达的根系则努力向下延伸,寻找着地下深处的水源 。另一种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沙冬青,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 ,在哈腾套海拥有上万亩的分布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冬青分布地。每年 4 - 5 月,沙冬青便会绽放出黄色的花朵,花朵密集地生长在枝头,宛如一片金色的云霞,为这片荒漠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是治沙固沙的重要树种,其发达的根系和根瘤菌,能够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此外,还有大片的大白柠条林,这是亚洲最大的天然大白柠条群落,面积达 10 万余亩。灰白色的枝条上布满黄色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即使在狂风的吹动下,也能牢牢地附着在地上,摇曳着身姿阻挡着风沙,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物乐园
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众多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身姿优雅,体型高大,成鸟体长 100 - 120 厘米,体重 2 - 3 千克 。它们常常在湿地的浅水区觅食,长而直的红色嘴巴,能够迅速地捕捉到水中的小鱼、蛙类等猎物。黑鹳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头部和颈部的黑色羽毛带有绿色的光泽,下胸、腹部和两胁的白色羽毛则显得格外纯净,它们时而在水面上轻盈地踱步,时而展开宽大的翅膀在空中翱翔,姿态十分优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北山羊,是一种生活在山地的动物,它们善于在陡峭的山崖上攀爬跳跃,身姿矫健。北山羊的羊角又长又弯,雄性的羊角更为壮观,最长可达 1 米以上,它们常常在山顶上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旦发现危险,便会迅速地逃窜,其敏捷的身手让人惊叹不已。除了这些,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而得名 。它们在沙漠与草原的交界处活动,以各种植物为食,奔跑速度极快,当受到惊吓时,会像箭一样飞速逃离,只留下一串扬起的沙尘。这些野生动物在哈腾套海的大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人文探寻: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古老的遗迹诉说
在哈腾套海,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阿贵庙和人根峰便是其中的代表。阿贵庙,这座神秘而古老的喇嘛庙,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 ,经过长达 250 多年的陆续修建,最终形成了如今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它还有着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整体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山上山下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阿贵庙属 “红教”,即宁玛教派,尊莲花生为师祖,公元 774 年莲花生就在此开始了传教活动。庙宇定藏名为 “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贵”,阿贵即山洞,因其周围奇洞攀岩,宛如仙境,故得名阿贵庙 。相传,清康熙 36 年,闰三月初十,康熙亲征葛尔丹返回途中,曾在阿贵庙稍作休息,被庙宇的壮观所震撼,提笔赐阿贵庙为 “宗乘寺”,后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制作成匾 ,此后阿贵庙声名大振,鼎盛时期有僧众 400 余人,还辖有儿驼庙、沟心庙、麻尼图庙、苏木日格庙等,被列为自治区十二个重点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 “红教” 庙宇。走进阿贵庙,便能看到正中九九八十一间的 “大雄宝殿”,主供释迦牟尼,上有 “宗乘寺” 大匾,左右则为陪殿建筑,雕梁画栋,神塑显目,壁画故事众多,尤以浮雕龙最为逼真,龙体盘旋飞腾,造型优美壮观 。在大殿周围的悬崖峭壁上,还有 5 个奇特的天然岩洞,分别是莲花生洞、上乐金刚洞、护法神洞、仙女洞、洪羊洞 。其中 “莲花生洞”,洞内约 200 平米,供主神莲花生塑像,是喇嘛们设坛、供奉、诵咒、灌顶的场所,香火极旺。洞下的青石上,有一男人脚印,相传是莲花生在此隐居、修炼、降妖时行走的足迹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这里都会举行祭敖包活动,同时还会举行那达慕大会,农历六月十五日则会举办庙节,也就是庙会,庙会时佛事活动非常隆重,远近牧民群众扶老携幼,驱车乘马踊跃而来,热闹非凡 。
而人根峰,蒙古语又称为 “乌兰苏布日格”,意为 “红塔” ,位于敖伦布拉格境内 312 省道北侧约 1 公里、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西 25 公里的山坳处 。它是一樽褐红色的砾岩巨型石柱,通高 27 米,根部直径 8 米,顶端直径 4 米,粗 10 人可以合围 ,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故当地人称之为人根峰,它与西部梦幻峡谷内的 “母门洞” 并称为 “天根地母,阴阳组合” 。人根峰形成于距今 7500 万年前,由粗砂砾岩构成,据地质学家考证,是由于万千年前造山运动时构造发育不全,产生裂隙形成石柱雏形,长期的风化,导致裂隙剥蚀,形成孤立沙砾石柱 。当地牧人将此当作图腾参拜,并于百年前,在旁建 “红塔寺” 一座,香火延续百年不断,不育男女不远千里来跪拜,求上苍赐予 。每年的农历 5 月 25 日,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地聚集于此,隆重祭拜人根峰,信众们默默祈愿,纷纷将含裹着石子的哈达奋力抛出,如果有幸粘附于人根峰之上,就表示神灵接受了他的愿望,这一年会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
现代农垦的活力
哈腾套海不仅有着古老的历史遗迹,还充满着现代农垦的活力。哈腾套海农场,蒙语意为 “黄河之湾”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 。它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最早为巴音锡勒机耕农场,1959 年改建为哈腾套海综合林场,1969 年组建成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5 年兵团撤销,改为哈腾套海农场并沿用至今 。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110 国道、京藏高速公路擦场而过并与农场油路相连 ,场内还建有 35×2 千伏高压变电站以及移动、联通电信塔和自来水供给设备,电力供应充足,信息传递快捷,基础设施十分完善 。
农场下设 11 个农业分场,总人口 3995 人 。总面积 147 平方公里(22 万亩) ,其中耕地 3 万亩、林地 2 万亩、水面 0.6 万亩,可开发宜农荒地 2.5 万亩 。凭借着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 136 - 144 天 ,十分利于各类农作物干物质和糖份的积累 ,并且以黄灌为主、井灌为辅的灌溉方式,也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和生长 。长期以来,农场主要出产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籽瓜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场党委从实际出发,确立了 “为市而种、为养而种、为工而种” 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走上了 “农工商一体化” 的发展道路 。如今,当你走进哈腾套海农场,能看到平整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农田两旁新栽植的新疆杨,树干挺直,粗细均匀,整齐划一 ,这些农田防护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改善农田小气候,营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高产稳产 。在养殖方面,肉羊繁育场基地建设项目也已立项并取得了良好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农场的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及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
守护与发展:走向可持续未来
保护行动在进行
为了守护哈腾套海这片珍贵的自然宝藏,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组织专业的科研团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通过设置样方、样线,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记录下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和生态习性等信息 。这些详细的数据为后续的保护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让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策略,保护好每一个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
在限制人类活动方面,严格划定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和管理要求 。在核心区内,严禁一切与保护无关的人类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缓冲区则限制人员进入,仅允许开展一些必要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实验区内,虽然可以适度开展一些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活动,但也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划和管理,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周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形成保护合力 。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哈腾套海生态环境的干扰,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空间 。
发展之路的探索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哈腾套海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其中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地政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 。开发了多条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哈腾套海的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 。在旅游设施建设方面,也充分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环保材料,建设生态停车场、环保厕所等设施 。
为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如沙漠探险、湿地观鸟、民俗文化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未来,哈腾套海还将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同时,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哈腾套海,吸引他们前来旅游观光 。相信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哈腾套海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
难忘的告别
当告别的时刻悄然来临,我一步三回头,目光在沙漠、湿地、古老遗迹和现代农垦之间徘徊,每一处景致都像是一部精彩的故事,在我的心间反复放映。哈腾套海,这片神奇的土地,它的雄浑与灵秀、古老与现代,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承载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的厚重沉淀 。我满心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土地能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继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愿哈腾套海的明天,天空更加湛蓝,河水更加清澈,动植物更加繁茂,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在祖国的北疆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