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天地的生态屏障
大青山如一条蜿蜒的青龙,横卧在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中段,东起呼和浩特大黑河,西至包头昆都仑河,东西绵延 240 公里,南北宽 20-60 公里,主峰九峰山海拔 2338 米。这里年均气温 3-5℃,年降水量 320-450 毫米,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华北平原的天然生态屏障。站在土默川平原向北眺望,大青山层峦叠嶂,林海茫茫,与广袤的草原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自然画卷。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印记
大青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的见证者。北魏时期,这里是鲜卑族的核心活动区域,广德宫遗址至今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坝顶祭天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的密码 —— 祭坛形制融合了中原礼制与草原文化,马骨与羊骨的遗存见证了不同民族的共生共荣。战国时期的赵长城、魏晋南北朝的烽火台,以及阴山岩画中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共同勾勒出大青山作为 “草原丝绸之路” 重要节点的历史脉络。
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
曾经,过度垦殖和采矿让大青山伤痕累累。2012 年起,内蒙古启动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封山育林、矿山修复、退耕还林等措施,让青山重焕生机。如今,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 50% 以上,林地面积 142.2 万亩,草地 171.45 万亩,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 “绿肺”。2021 年放归的 27 头麋鹿已繁衍至 52 头,普氏野马、马鹿、红隼等珍稀动物重返山林,印证着生态系统的恢复。
绿色经济的创新实践
生态改善带动了经济转型。山脚下的恼包村依托水乡风光和生态资源,发展成年接待游客 1600 万人次的 “网红” 打卡地;水磨村通过农家乐和民宿产业,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30%。2025 年春季,大青山沿线生态旅游创收 4.51 亿元,实现了 “绿水青山” 向 “金山银山” 的转化。此外,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 “生态保护 - 产业开发 - 社区受益” 的良性循环。
守护者的无声誓言
在大青山深处,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生态卫士。莱西市大青山的 13 位护林员,数十年如一日巡山防火,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山林,用生命守护绿色家园。跨区域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通过公益诉讼打击非法放牧、盗采等行为,修复受损草地 1.5 万亩。更有科研人员深入林区,开展生物监测与濒危物种繁育,让大青山的生态数据成为全球研究的范本。
未来的绿色畅想
站在哈拉沁生态公园的观景台上,目之所及皆是苍翠。大青山的生态修复仍在继续 —— 计划到 2030 年,森林覆盖率再提升 5 个百分点,建成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示范基地。这里不仅是自然的宝库,更是文明的纽带,见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当夕阳为山峦披上金纱,大青山宛如一位沧桑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守护与新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