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西衢州的城市东郊,有一片充满活力的校园 —— 这里的实训车间里,学生们专注地调试机械臂;教学楼的走廊上,师生们热烈讨论着电商直播方案;操场上,“衢州有礼” 的志愿马甲成为最亮眼的色彩。这就是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所扎根浙西大地 18 年的高职院校,始终以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为初心,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等领域,为衢州乃至长三角地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的技术骨干。接下来,我们将从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实践育人、校园文化与地方服务五个维度,走进这所充满烟火气与技术感的职业院校。
一、立足浙西的办学初心:专业布局与产业同频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从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始终盯着衢州的产业需求 —— 从早期的机械、护理专业,到如今的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每一个专业的增减调整,都与衢州的产业升级紧密相连,真正实现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岗位需求上”。
“对接区域支柱产业” 是专业布局的核心逻辑。衢州作为浙江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巨化集团、元立集团等大型工业企业,对机电、化工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学校的机电工程学院便围绕这一需求,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实训中心配备了与企业同步的西门子 PLC 控制系统、ABB 工业机器人,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真实的生产设备。而随着衢州数字经济的崛起,信息工程学院迅速开设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专业还细分出农村电商、直播电商方向,与衢州的 “数字乡村” 建设形成呼应 —— 去年,该专业学生参与的 “衢州椪柑直播带货” 项目,单场销售额突破 50 万元,直接助力农户增收。
“填补地方民生需求” 是专业建设的另一重点。衢州作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对护理、学前教育、现代物流等民生领域人才需求迫切。学校的医学院开设护理、助产专业已有十余年,实训楼配备模拟病房、ICU 重症监护室、母婴护理中心,学生通过 “理实一体化” 教学,毕业前就能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急救护理等技能,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8% 以上,多数留在衢州各大医院,成为基层医疗的重要力量。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则与衢州 20 多所幼儿园建立合作,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幼儿园见习,毕业时既能弹唱跳画,又懂幼儿心理,深受地方幼儿园欢迎。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让办学始终紧跟时代。学校每年都会联合衢州发改委、经信局及重点企业召开 “产业人才需求座谈会”,根据企业反馈调整专业方向:比如近年来衢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学校就在机电工程学院增设 “新能源装备技术” 方向;衢州乡村旅游兴起,经济管理学院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加入 “乡村民宿运营” 课程;甚至针对衢州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的城市品牌建设,学校还开设了 “礼仪文化” 选修课,让学生既懂技术,又有文化素养。
二、校企携手的实践课堂:从校园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对职业院校而言,“纸上谈兵” 培养不出合格的技术人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 “校企合作” 作为育人核心路径,通过订单班、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共建等模式,让学生在 “真场景、真项目” 中学习,实现 “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订单班” 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模式。学校与衢州本地龙头企业合作开设的 “巨化机电订单班”“东方电商订单班”“元立钢铁运维订单班”,已成为招牌项目 —— 以 “巨化机电订单班” 为例,学生从大二年级开始,就由巨化集团的工程师参与授课,课程内容直接对接巨化的设备运维需求;大三全年进入巨化实训,参与真实的设备检修、PLC 编程项目,毕业后直接进入巨化工作,省去了企业的岗前培训环节。去年,该订单班 28 名学生全部通过巨化考核,其中 5 人还获得 “巨化优秀新员工” 称号。
“产业学院” 让合作走向深度融合。去年,学校与衢州东方集团共建 “东方智慧商贸产业学院”,企业不仅投入 200 万元在学校建设 “电商直播中心”“智慧超市实训区”,还派出 10 名企业高管担任 “产业教授”,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 比如 “智慧超市运营” 课程,学生既学超市管理理论,又在学校的 “模拟智慧超市” 里实操自助收银、库存管理系统,还能到东方集团的线下超市轮岗,参与促销活动策划。这种 “学校教理论、企业教实践” 的模式,让学生毕业时就能独立负责超市的一个区域,去年该产业学院首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比普通专业高 15%。
“校内外实训基地” 是实践育人的硬件支撑。学校校内建有 “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涵盖机电、信息、护理、物流等 8 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超 1.2 亿元 —— 在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学生可以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零件抓取、焊接;在护理实训中心,学生通过 VR 设备模拟急救场景;在物流实训中心,学生操作无人叉车、智能分拣系统,这些设备与企业一线完全同步。校外则与衢州 80 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其中 “衢州中心医院护理实训基地”“衢州电商产业园实训基地” 还被评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学生大三实习就在这些基地完成,多数学生实习结束后直接被企业录用。
“技能竞赛” 是检验实践成果的试金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 “职业技能文化节”,涵盖机电维修、电商直播、护理技能、幼儿故事创编等 20 多个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提升技能;同时,学校还组队参加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中获得护理技能二等奖、工业机器人应用三等奖、电子商务技能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去年,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团队在 “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 中,凭借 “衢州竹制品跨境电商运营方案” 获得金奖,方案还被衢州一家竹制品企业采纳,真正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用”。
三、有温度的校园成长:技能之外的全面发展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育人目标,从不是 “培养只会操作的工具人”,而是 “培养有技能、有素养、有担当的新时代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能收获成长与温暖。
“技能文化节” 是校园最热闹的活动。每年 11 月,学校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 “职业技能文化节”,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的技能展示: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现场演示机械臂写毛笔字、PLC 编程控制灯光;医学院的学生开展 “社区义诊”,为周边居民测血压、讲健康知识;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摆起 “校园集市”,售卖自己设计的衢州文创产品;教育学院的学生则为周边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童话剧。去年的技能文化节还邀请了衢州 20 多所中学的学生参观,不少中学生看完机械臂表演后,直言 “将来也要考这所学校学技术”。
“社团活动” 让学生找到兴趣与归属感。学校有 50 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技术、文艺、公益等多个领域:“机器人社团” 的学生经常在课余时间调试机器人,去年还自主研发了 “智能垃圾分类箱”,在衢州社区试用;“电商社团” 的学生运营着校园 “助农小店”,专门销售衢州山区的土蜂蜜、山核桃;“礼仪社团” 的学生则承担学校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还走进衢州中小学开展 “衢州有礼” 宣讲;甚至还有 “汽修社团”,学生利用实训设备免费为老师、周边居民维修汽车,既练了技能,又帮了他人。
“志愿服务” 让学生学会担当。学校依托 “衢州有礼” 城市品牌,组建了 “南孔圣地志愿服务队”,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参与社区服务:比如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担任讲解员,为游客介绍儒家文化;在衢州火车站开展 “文明引导” 服务,帮助老人、残疾人购票;在乡村开展 “电商培训”,教农户开网店、做直播。去年暑假,200 多名学生组成 “乡村振兴实践团”,分赴衢州 10 个乡镇,帮助农户拍摄农产品宣传视频、设计包装,其中 “开化龙顶茶包装设计” 还获得了衢州 “乡村振兴创意奖”。很多学生说:“在志愿服务中,不仅练了技能,还懂了衢州,更想毕业后留在这里做事。”
四、扎根地方的院校担当:从育人到服务的延伸
作为衢州唯一的市属高职院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不只把自己看作 “人才培养机构”,更把自己当作 “衢州发展的参与者”—— 通过技术培训、项目合作、智库服务等方式,为衢州的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改善贡献力量。
“企业技术培训” 助力产业升级。学校依托 “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衢州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培训:比如为巨化集团培训 “工业机器人运维” 技术工人,为衢州电商企业培训 “直播运营” 人才,为衢州中小企业培训 “数字化管理” 员工。去年,学校共开展各类培训 200 多期,培训人数超 1 万人次,其中 “衢州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训” 还被列为浙江省 “企业职工培训示范项目”,帮助 50 多家中小企业完成设备数字化改造。
“乡村振兴项目” 服务三农发展。学校与衢州农业农村局合作开展 “数字助农” 项目,组织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为衢州山区农户提供电商培训、农产品包装设计、直播带货服务:在衢州柯城区余东农民画村,师生帮农户把农民画做成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让一幅农民画的价格从 50 元提升到 200 元;在衢州江山市大陈乡,师生帮农户搭建 “民宿线上预订系统”,还培训农户做直播,去年该乡民宿预订量增长 30%。学校还在衢州 3 个乡镇建立 “乡村振兴实训基地”,长期派驻师生团队,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
“民生服务项目” 贴近百姓需求。医学院的 “健康服务团队” 每周都会走进衢州社区、乡村,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慢性病管理指导,去年服务群众超 2 万人次,其中 “老年人慢性病管理” 项目还获得衢州 “最佳民生服务项目” 称号。教育学院的 “学前教育服务团队” 则为衢州农村幼儿园提供师资培训,帮助农村幼儿园提升教学质量,去年共培训农村幼儿教师 300 多人次,惠及 1000 多名农村幼儿。甚至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还参与了衢州 “老旧小区改造” 的墙绘设计,让衢州多个老旧小区焕新颜。
五、面向未来的职教愿景:四省边际的技育高地
站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协同发展的风口,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不仅是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更是要打造 “四省边际职业教育高地”,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产教融合” 是未来的核心方向。学校计划与衢州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集群共建 “产业学院”,比如与衢州锂电企业共建 “新能源产业学院”,与衢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共建 “数字技术产业学院”,实现 “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课程与岗位需求同步、教师与工程师双向流动”。同时,学校还计划引入四省边际地区的优质企业,共建跨区域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产业资源。
“提升办学层次” 是未来的重要目标。学校正在积极推进 “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 建设,计划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护理等优势专业打造 “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加强与本科院校的合作,开展 “专升本” 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升学通道。此外,学校还计划拓展 “中外合作办学”,引入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强化区域服务” 是未来的责任担当。学校计划依托 “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打造 “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四省边际地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服务;同时,计划组建 “四省边际乡村振兴智库”,整合学校师生资源,为四省边际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训、项目策划、技术支持,真正成为 “四省边际协同发展的人才库、技术库”。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职业教育最本真的价值 —— 它扎根地方,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课堂放在车间里,把学生培养成能干事、肯担当的技术人才;它服务地方,用技术助力产业升级,用服务温暖百姓生活,成为衢州发展不可或缺的 “职教力量”。未来,随着四省边际协同发展的推进,这所植根衢州的高职院校,必将在区域职教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更多年轻人点亮 “技能成就梦想” 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