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深处,某座四合院的朱漆门前,两块青条石静静卧在阶旁 —— 顶面微微倾斜,一侧凿出浅凹的踏痕,石身爬满深浅不一的纹路,这便是曾遍布城乡的上马石。它不是寻常的石头,而是古人出行的 “辅助工具”,是社会礼仪的 “无声见证”,更是工艺与文化的 “凝固载体”。从秦汉的军旅驿道到明清的官宅民院,上马石随时代变迁,默默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阶层印记,如今虽渐失实用价值,却以文物的身份,诉说着远去的时光。
一、实用之始:从军旅到民间的功能演变
上马石的诞生,源于 “骑马出行” 的需求。在没有汽车、自行车的古代,马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与军事装备,但成年马匹肩高多在 1.3 米以上,普通人跨步上马需借助外力,上马石便应运而生。其功能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秦汉至隋唐:军旅与驿道的 “刚需装备”
早期上马石多与军事、驿传相关。秦汉时期,骑兵成为军队主力,边关军营、驿站旁必设上马石,方便士兵快速登马备战;唐代驿道网络发达,每 20 里设一驿,驿站门前的上马石多为粗凿的青石板,顶面平整,供驿卒、官员换马时使用。新疆出土的唐代戍卒文书中,曾记载 “驿前石坏,需补凿”,可见当时上马石已是驿道标配,且注重实用性,少装饰。
宋元时期:官宦与商旅的 “出行辅助”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骑马出行从军事走向日常,官宦、商人开始在宅邸门前设置上马石。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描述汴京 “士大夫宅第,多列石于门左,以便乘骑”,此时的上马石已从 “公共设施” 转向 “私人器物”,材质仍以青石为主,但开始出现简单打磨,部分官宅上马石还会刻上家族标识(如姓氏简写),区分归属。
明清时期:从官宅到民院的 “普及之物”
明清是上马石的鼎盛期,不仅官宅、王府必设,富裕的平民家庭(如商人、地主)也会在门前摆放。清代《大清会典》规定,官员宅邸门前上马石的尺寸、材质需与品级匹配:一品官员上马石高不超过 80 厘米,可刻简单纹样;平民上马石高不超过 60 厘米,需素面无雕饰。这种 “等级化” 规定,让上马石从 “实用工具” 衍生出 “身份象征” 的功能,成为宅第规格的 “外在标志”。
二、工艺之美:材质、形制与纹样的文化符号
一块合格的上马石,并非随意挑选的石头,而是经过选材、凿刻、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其材质、形制、纹样,都藏着古人的审美与寓意。
材质选择:“坚而不脆,润而不滑” 的讲究
古人选上马石,优先选用青石(石灰岩)、花岗岩,尤以 “济南青”“易水石” 为佳 —— 这类石材硬度适中(莫氏硬度 3-5),不易风化碎裂,且表面经长期踩踏后会形成温润的包浆,不打滑。北京故宫的上马石,多选用房山大石窝的青石,石质细密,色泽青灰,历经数百年仍完好无损;山西晋商大院的上马石则常用当地的 “平定青石”,质地坚硬,适合雕刻复杂纹样。
形制设计:“以人为本” 的细节考量
标准上马石多为 “长方体” 或 “梯形体”,高度多在 60-80 厘米(与成人膝盖齐平,方便踏踩),宽度约 40 厘米(可容纳一只脚),长度分 “单块” 与 “双块”—— 单块多为平民使用,双块则为官宅、王府标配,分 “上马石” 与 “下马石”,对称置于门两侧(左上马,右下马,遵循 “左进右出” 的礼仪)。部分讲究的上马石还会在顶面一侧凿出 “踏槽”(深度 2-3 厘米,宽度 10 厘米),防止登马时脚滑,尽显细节设计的贴心。
纹样雕刻:从 “素面” 到 “雕花” 的寓意表达
不同身份的上马石,纹样差异极大,是 “阶层符号” 的直观体现:
- 皇家与王府:纹样最繁复,常见 “龙凤呈祥”“麒麟献瑞”“海水江崖” 等,如北京恭王府门前的上马石,石身正面雕有缠枝莲纹,两侧刻麒麟,顶端浮雕 “寿” 字,彰显皇家气派;
- 官员宅邸:纹样多与 “仕途” 相关,如 “牡丹(富贵)”“松鹤(长寿)”“暗八仙(吉祥)”,山西平遥某清代知府宅邸的上马石,侧面刻有 “鹭鸶衔莲”(寓意 “一路连科”),寄托仕途顺遂的愿望;
- 平民与商人:多为素面或简单纹样,如 “回纹(连绵不断)”“云纹(吉祥)”,江苏周庄某明代商人故居的上马石,仅在顶面边缘刻一圈浅细的回纹,简洁实用,不逾规制。
三、礼仪之证:上马石背后的社会秩序
古人对 “上马”“下马” 的礼仪极为讲究,上马石不仅是工具,更是 “礼仪规范” 的物质载体,从使用场景到摆放位置,都暗含着社会秩序与伦理观念。
“上下马” 的礼仪讲究
清代《朱子家训》中虽未直接提及上马石,却规定 “登堂入室,必循礼仪;乘骑出入,当守规矩”。古人上马时,需从左侧踏石登马(因马具多挂在左侧,方便取用),下马则从右侧,不可混淆;官员经过皇家宫殿、孔庙等场所,需在门前下马,徒步进入,此时上马石便成了 “礼仪边界”—— 北京故宫午门前曾设 “下马碑”,碑旁置上马石,官员至此需下马,步行至太和门,尽显对皇权的敬畏。
摆放位置的 “等级暗示”
上马石的摆放位置与宅第门制紧密相关:
- 皇家王府:上马石位于大门外两侧,与门阶齐平,石前设拴马桩,彰显 “门当户对” 的规格;
- 官员宅邸:上马石位于大门内两侧(避免门外过于张扬),石身略低于门阶,体现 “谦谨”;
- 平民家庭:上马石多置于院墙旁,远离正门,且尺寸较小,不可与官宅攀比,这种 “位置差异”,本质是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映射。
特殊场景的 “礼仪延伸”
除日常出行,上马石还与婚丧嫁娶等重要场景相关。清代北方婚俗中,新娘乘轿至夫家门前,需踏过上马石(取 “步步高升” 之意)再入内;部分地区的丧俗中,送葬队伍出发前,孝子需在门前上马石旁跪拜,以示对逝者的敬重。这些习俗让上马石超越 “出行工具”,成为民俗礼仪的 “参与载体”,融入古人的生活仪式。
四、今时之韵:从 “实用器物” 到 “文化遗产” 的转身
随着汽车普及,马匹渐失代步功能,上马石也从 “日常工具” 沦为 “闲置之物”,部分被拆毁、丢弃,但近年来,其历史与文化价值被重新发现,成为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对象。
现存上马石的 “分布与保护”
目前国内现存的上马石,多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西安、平遥、苏州),以明清时期为主。北京胡同内现存约 200 块上马石,其中 10 余块被列为 “不可移动文物”,如东四某清代官员宅邸的上马石,不仅禁止挪动,还定期进行石质加固;山西平遥古城内,部分晋商大院的上马石被纳入景区保护,配以说明牌,向游客讲解其历史;苏州园林中,少量清代文人宅邸的上马石被改造为 “石凳”,既保留文物,又赋予新用途。
文化传承中的 “上马石符号”
如今,上马石虽不再实用,却以 “文化符号” 的形式活跃在多个领域:
- 影视与文学:古装剧《琅琊榜》中,靖王府门前的上马石特写,暗示其王府规格;小说《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时,“见门前列着两块大石,丫鬟说是上马用的”,通过上马石描写贾府的气派;
- 文创与设计:部分博物馆以上马石纹样为灵感,开发出书签、镇纸等文创产品,如北京故宫文创推出的 “麒麟纹上马石镇纸”,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文具结合;
- 民俗活动:在山西、陕西等地的民俗节中,还会举办 “上马石祭祀”(模拟古人上马礼仪),让年轻人感受传统礼仪文化,避免技艺失传。
五、石语时光:上马石的深层意涵
一块上马石,看似简单,却藏着多重意涵:它是古人 “解决问题” 的智慧结晶 —— 通过一块石头,降低上马难度,体现 “以人为本” 的实用思维;它是社会秩序的 “物质见证”—— 从尺寸到纹样,都遵循等级规范,反映古代的阶层结构;它是工艺与审美的 “凝固载体”—— 选材、雕刻、打磨,每道工序都暗含古人的审美追求,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
如今,当我们在胡同、古宅前看到上马石时,不应只视其为 “旧石头”,而应读懂它背后的故事:它曾见证官员上朝的匆忙,商人远行的期盼,游子归家的喜悦;它曾经历风雨侵蚀、岁月打磨,却依然保持着沉稳的姿态。正如北京某胡同里,一位老人常对孩童说:“这石头见过你爷爷的爷爷上马,如今虽不用了,却得好好留着,它记着咱们的日子。”
上马石的价值,早已超越 “实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 “文化纽带”。它提醒我们:那些看似平凡的古器物,往往藏着最鲜活的历史记忆与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唯有珍视、研究、传承,才能让这些 “时光的见证者”,继续诉说古人的智慧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