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深圳光量子计算机工厂的投产引发行业震动 —— 这座可年产 30-50 台千比特级设备的工厂,不仅填补了全球光量子规模化生产的空白,更让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从 “预测” 走向 “实感”。从实验室里的原型机到生产线的标准化产品,从政府专项扶持到资本密集涌入,量子计算正以 “技术突破 + 场景落地” 双轮驱动,催生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本文结合全球与中国的最新数据,拆解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现状、增长动力、区域格局与未来潜力,解析这条战略赛道的发展逻辑。
一、市场规模: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量级跃迁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正经历 “指数级增长前夜” 的爆发期,不同阶段的技术成熟度与应用渗透率,推动市场呈现 “阶梯式扩张” 特征,短期看核心器件与试点应用,长期看规模化场景落地。
全球市场:从十亿级基数向千亿级目标迈进
当前全球量子计算市场仍处于产业化初期,但增长动能已全面激活。2024 年全球量子科技市场规模约 40 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占比超 60%,核心来自量子硬件销售与云服务订阅。随着技术路线的成熟,市场将进入加速期:预计 2029 年全球量子科技市场规模突破 97 亿美元,量子计算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到 2040 年,伴随规模化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全球量子技术市场规模将飙升至 1980 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的贡献占比有望达 70% 以上。这种增长并非线性扩张,而是与 “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 早期容错 - 规模化” 三阶段技术演进深度绑定 ——2026-2027 年首批商业化应用落地将推动市场翻倍,2030 年容错量子系统量产则会开启千亿级空间。
中国市场:政策与量产双轮驱动,增速领跑全球
中国量子计算市场正以超 30% 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崛起。2025 年中国量子科技市场规模已突破 115 亿元,其中光量子计算因深圳工厂投产实现爆发式增长,相关硬件收入同比增幅超 280%。政策扶持是关键推手:“十五五” 规划将量子科技列为未来产业核心赛道,专项研发资金超 300 亿元,叠加 15% 所得税税率、150%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激励,显著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产业基金的撬动效应同样显著,全国量子科技产业基金总规模已突破 600 亿元,形成 “政府引导 1 元带动社会资本 3 元” 的投入模式。从细分领域看,2025 年中国量子硬件市场规模占比超 50%,核心来自量子芯片、光学模块等器件;量子云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占比约 35%,金融、生物医药是主要付费场景。
二、增长引擎:政策、技术、资本与场景的四重驱动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扩张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资本涌入与场景需求形成的 “共振效应”,每重驱动力都在不同阶段为市场规模注入增量。
政策锚定战略高度,构筑发展底座
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将量子计算视为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政策支持从 “基础研究” 转向 “技术落地”。中国 “十五五” 规划首次将量子科技纳入独立章节,明确 2030 年前实现量子计算实用突破的目标,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整机制造、量子芯片等工程化项目。美国通过 “国家量子计划” 持续投入超 12 亿美元,欧盟启动 “量子旗舰计划” 统筹 27 国资源,日本则推出完全国产量子计算机计划。这种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不仅直接拉动研发投入,更通过 “政府采购 + 场景开放” 培育初期市场 —— 中国合肥量子示范变电站、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量子安全测试,均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关键场景。
技术路线多点突破,降低商业化门槛
四大主流技术路线的并行发展,正逐步破解 “量子比特扩展” 与 “错误率控制” 两大产业化瓶颈,推动设备成本下降与性能提升。超导量子路线中,IBM 的 “Condor” 芯片已实现 1121 个量子比特集成,国内 “祖冲之三号” 完成百比特级商业化订单交付;光量子路线因室温运行优势更易量产,深圳工厂通过 7 大制程、223 道工序的标准化生产,将单机制造周期从半年缩短至 45 天;离子阱路线凭借 0.00015% 的低错误率,在精密计算场景抢占先机;中性原子路线则实现 1180 个量子比特集成,为规模化提供新可能。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市场动能:量子计算机单价从早期的上亿美元降至千万元级,云服务订阅费低至每小时数百美元,让更多企业具备试用条件。
资本密集涌入赛道,加速生态成熟
全球资本已形成 “科技巨头 + 主权基金 + 风险投资” 的多元投入格局。美国凭借成熟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 50% 以上的私人量子技术资金,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年均投入超 10 亿美元;中国则以 40% 的私人资金占比紧随其后,国盾量子、光迅科技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扩大产能,2025 年华工科技的量子点激光器芯片订单同比增长 300%。资本的投向正从单一硬件转向全产业链:上游聚焦量子芯片(华工科技)、光学晶体(福晶科技)等核心器件,中游布局整机制造(玻色量子)与测控设备,下游拓展云服务(阿里云量子平台)与行业解决方案(神州信息)。这种全链条投资,推动中国量子计算核心器件国产化率已达 90% 以上,进一步降低市场扩张的成本阻力。
场景需求提前爆发,验证商业价值
金融、生物医药、能源等领域的 “算力刚需”,正成为量子计算市场的 “试金石”,倒逼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金融领域,高盛、摩根大通已启动量子计算驱动的投资组合优化测试,神州信息与国盾量子合作的量子金融建模系统单项目合同额超 1 亿元,每日处理交易超百万笔;生物医药领域,本源量子 “悟空” 计算机将 HIV 药物筛选准确率从 73% 提升至 97%,蚌埠医科大学借助量子模拟将抗癌药物研发周期从 2 年缩至 6 个月;能源领域,量子传感器已用于合肥量子示范变电站的电网调度优化,某新能源车企通过量子模拟将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5%。这些场景的落地验证,让量子计算从 “未来技术” 变为 “现实生产力”,2025 年全球量子计算行业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已突破 15 亿美元,增速超硬件市场 2 倍。
三、区域格局:中美领跑、欧洲追赶的全球竞赛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本质是 “技术储备 + 资本实力 + 政策支持” 的综合竞争结果,当前已形成 “中美双雄并立、欧洲奋力追赶” 的格局,不同区域呈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北美:技术引领与资本主导,占据高端市场
北美以 29.8% 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第一,核心优势在于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能力。美国在超导量子路线占据绝对领先,IBM 计划 2029 年交付 “Starling” 工业级容错量子系统,支持 1 亿次量子门操作;谷歌 “Willow” 芯片实现首次可验证量子优势,其量子云平台已积累超 10 万企业用户。资本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是北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硅谷聚集了全球 40% 的量子计算初创企业,亚马逊 Braket 云平台接入摩根大通、默克等巨头用户,形成 “技术研发 - 场景测试 - 商业变现” 的闭环。2024 年美国量子计算市场规模约 12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突破 100 亿美元,其中金融与医药场景贡献超 60% 收入。
中国:政策驱动与量产突破,实现换道超车
中国以 25.2% 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三,增长亮点集中在光量子路线的量产突破与全产业链布局。深圳光量子工厂的投产填补了全球规模化生产空白,其产品凭借室温运行优势,在 AI 训练、金融建模场景的订单已排至 2027 年。专利与核心器件的突破为市场扩张奠定基础:中国量子计算专利数量达 2925 件,占全球 39%,远超美国的 28%;国盾量子的光子器件、光迅科技的量子芯片已实现量产,打破海外垄断。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合肥聚焦量子通信与核心器件,深圳主攻光量子制造,北京布局量子软件与云服务,2025 年三大集群贡献全国 80% 的市场规模。
欧洲:科研领先但转化滞后,面临市场突围
欧洲虽以 28.8% 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但面临 “科研强、产业弱” 的困境。欧洲在量子科学出版物数量上全球第一,芬兰 IQM、德国 Quantinuum 等企业在超导、离子阱路线具备技术实力,但仅吸引全球 5% 的私人量子资金,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为扭转局面,欧盟推出新战略,计划通过 “跨国联合制造 + 公共采购” 激活市场:2026 年启动欧洲量子计算机网络建设,连接 10 国的科研机构与企业;2027 年前通过政府订单采购 20 台量子设备,培育本土产业链。若转化瓶颈突破,欧洲市场规模有望在 2030 年达到 85 亿美元,否则可能沦为中美技术与产品的 “应用市场”。
四、细分市场:硬件筑基、软件突围、服务放量的演进路径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拆解显示,不同细分领域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硬件是当前支柱,软件是未来增量,服务是落地桥梁,三者协同推动市场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繁荣”。
核心硬件:量产驱动规模扩张,器件国产化是关键
硬件市场当前占比超 50%,核心包括量子芯片、测控设备、光学模块三大类。量子芯片领域,超导芯片因技术成熟占主导,IBM “Condor” 芯片单价约 500 万美元,国内 “祖冲之三号” 相关器件收入 2025 年同比增长 283.92%;光量子芯片受益于量产突破,光迅科技已实现量产并获订单,华工科技的量子点激光器芯片单价达 50 万元 / 片,年出货量超千片。测控设备与光学模块是重要配套,福晶科技的非线性光学晶体、亨通光电的量子通信设备,随光量子工厂投产迎来订单爆发。短期看,硬件市场将保持 35% 以上的增速,2027 年规模有望突破 80 亿美元,国产化率提升至 95% 以上。
量子软件:从算法到平台,生态构建决定天花板
软件市场当前占比约 15%,但增速最快,核心包括专用算法、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算法领域聚焦垂直场景,金融优化、药物模拟等专用算法已实现商业化,高盛用量子算法优化投资组合,效率提升 40%;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是生态核心,IBM 的 Qiskit 平台拥有超 40 万开发者,国内本源量子的 “本源司南” 平台已接入 200 余家科研机构。软件市场的爆发依赖 “量子 - 经典混合计算” 技术成熟,英伟达 NVQLink 架构实现 GPU 与量子处理器的协同,推动算法训练效率提升 10 倍。预计 2030 年软件市场规模将达 120 亿美元,占比升至 25%,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引擎。
行业服务:云服务降低门槛,解决方案打开增量
服务市场占比约 35%,是连接技术与场景的关键,分为云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两类。量子云服务通过 “按需付费” 降低试用门槛,亚马逊 Braket、阿里云量子平台均推出按小时计费模式,2025 年全球量子云服务用户超 50 万,市场规模约 12 亿美元;行业解决方案聚焦高价值场景,金融领域的量子加密建模、医药领域的分子模拟,单项目合同额多在千万级,神州信息、格尔软件等企业已形成标准化方案。随着场景渗透率提升,服务市场将在 2027 年后进入放量期,预计 2030 年规模突破 150 亿美元,占比超 30%,成为市场规模的主要贡献者。
五、挑战与突破:市场规模扩张的瓶颈与破局方向
尽管增长前景广阔,量子计算产业仍面临 “技术不成熟、成本高企、生态薄弱” 三大瓶颈,这些因素制约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放量,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逐步破解。
技术瓶颈:容错率与规模化的双重考验
当前量子计算机的错误率约 1%,而实用化需降至 0.01% 以下,纠错技术成为关键障碍。IBM 通过表面码纠错技术,将逻辑量子比特错误率降至 0.1%,计划 2029 年实现容错;国内玻色量子用 “相干光量子” 技术,将相干时间延长至毫秒级,为纠错提供基础。规模化方面,中性原子路线实现 1180 个量子比特集成,但稳定性不足;超导路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可将多个百比特芯片拼接为千比特系统。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 “多路线融合”,预计 2028 年容错量子系统将实现商业化,推动市场规模进入千亿级阶段。
成本瓶颈:从 “奢侈品” 到 “工业品” 的降本之路
当前千比特量子计算机单价超千万元,超导路线的极低温设备成本占比超 40%,制约中小企业采购需求。光量子路线提供降本新思路,深圳工厂通过标准化生产,将单机制造成本降低 60%,量产机型单价可控制在 500 万元以内。长期降本依赖技术迭代:超导芯片采用半导体兼容工艺,可复用现有产线;光量子芯片通过集成光学技术,将器件尺寸缩小至毫米级。预计 2030 年工业级量子计算机单价将降至百万元级,中小企业市场将迎来爆发,带动市场规模翻倍。
生态瓶颈:软件与人才的短板补齐
当前全球量子算法仅数百种,适配场景有限,且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导致 “硬件先进、软件滞后”。破局需 “产学研协同”:IBM 联合麻省理工学院开发金融、医药专用算法库,国内高校与企业共建 “量子计算 + AI” 创新中心,加速算法迭代。人才缺口同样突出,全球量子计算专业人才不足 1 万人,中国仅千余人。解决路径包括高校增设专业、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华为、国盾量子等企业已启动 “量子人才计划”,预计 2030 年人才缺口将缩小至 30% 以内,支撑生态快速发展。
六、未来展望:2040 年千亿市场的布局逻辑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增长将遵循 “技术成熟度决定速度,场景渗透率决定空间” 的规律,2030 年容错技术落地与 2040 年规模化应用是两大关键节点,不同阶段的布局重点差异显著。
短期(2025-2030 年):硬件放量与试点场景突破
此阶段市场增长依赖光量子、超导路线的量产,核心布局硬件器件与高价值场景。硬件领域聚焦光量子芯片(光迅科技)、超导测控设备(国盾量子),受益于深圳工厂等产能释放;场景端锁定金融风控、药物研发,高盛、晶泰科技等先行者的验证将带动行业复制。预计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 500 亿美元,中国占比升至 30%,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长期(2030-2040 年):软件生态与规模化应用主导
随着容错量子计算机普及,市场增长转向软件与服务,量子 AI、能源优化等场景全面落地。软件领域重点布局操作系统(本源量子)、跨领域算法库;服务领域聚焦行业解决方案与云平台,量子 - 经典混合计算推动服务渗透率提升至 60%。2040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1980 亿美元,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有望占据 35% 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量子计算产业的核心一极。
量子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扩张,本质是 “战略必争” 与 “技术突破” 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深圳工厂的量产线到实验室的纠错技术,从金融机构的算法测试到医药企业的研发应用,每一步进展都在推动市场从 “概念” 走向 “现实”。尽管当前仍面临技术、成本、生态的多重挑战,但随着政策持续加码、资本深度布局、场景不断验证,这条千亿赛道的轮廓已愈发清晰。在这场关乎未来算力主导权的竞赛中,谁能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生态壁垒,谁就能在 2040 年的千亿市场中占据核心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