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伯玉(生卒年按《中国道教大辞典》为生年不详,逝年为536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则界定为394年生,479年逝)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字元璩。褚伯玉是具有魏晋风度的一代隐士。
《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载其曾云游访道,得授上虞吴县《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隐居霍童山(即霍桐山,现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修炼。逝于大同二年(536)。明万历《福宁州志》载:"伯玉,盐官人,东晋时居南霍,游行诸山……兴宁乙丑年,真降,受《真诰》。凡二短卷,常带自随;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支提寺图志》:"后人即其地为宫。"
梁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鹤林宫,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规模的道教宫观。道教传入闽东与三国孙吴政权开发经营闽东山海资源有关。天纪年间(277-280),孙吴政权在境内建立温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谪徒)和征集当地的工匠造船。随着官吏、士兵、谪徒和避难、谋生人群的不断涌入,道教亦传入闽东。到东晋时,造访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郑隐、陶弘景、邓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别是褚伯玉与鹤林宫关系尤为密切。可见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有关联,是南北朝道教繁荣的产物。鹤林宫遗址在今霍童中学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筑分上下两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宫西为下院(行宫),东为霍门宫,背靠鹤头嘴,里面为十里桃花林,又称桃花峡,北面是仙湖及莲花墩。宫后山上竹木蓊郁,四周环境极其优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间,鹤林宫做为东南沿海道教圣地,可谓法雨普施,仙真云集,雄绝一方。
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学,开辟溪涧,广种树木,广收门徒,传法授艺。齐高帝征召不就。上不违其志,于西白山敕立太平馆居之。后人将"太平"两字作乡、村名。
采霞而食褚伯玉(394-479),字元璩,东晋太元十八年出生于钱塘(今杭州)。褚伯玉丰采飘逸,少年时候就喜欢阅读庄子老子的著作和神仙传记一类的书,羡慕神仙冲虚,潜心修道。十八岁那年,父亲为他娶亲,他便坚辞。父亲坚决反对他独身抱道,怕褚家失了香火,便强迫他迎娶。当迎亲的花轿抬着新娘到他家的堂屋前,他便从后门悄悄溜走了。
褚伯玉走出家门后,在西白山上隐居下来。西白山是座道教名山,当年,出身官宦世家的葛洪云游名山时,被西白山恢宏的气势所震慑,便隐在山中,终年采集草药,研制神丹,编写医书。褚伯玉到西白山后也与外人隔绝,潜心修道。不论酷暑严冬,都是穿着一件薄衣,好像季节的冷热变化与他毫无关系。
在西白山上,褚伯玉以磊石作台,每当朝霞升起和晚霞飘飞的时候,就站在台上宽衣松带,两手握固,迎着奔涌的五彩流霞瞑目收心。他初去峰上修炼的时候,一没有住房,二没有锅灶,根本不食人间烟火。他的行踪也很奇怪,不走人行道路,经常在那些人兽不至的峭壁险岩、急湍飞泉的地方走来走去。有人说他是在修炼飞身的功夫,有人说他是在那些地方采集仙草仙药,就是漆黑的夜晚,也不歇息,身上发出光亮,行走时好像一团流火,只是他的行踪谁也猜不透,只知道他采霞而食,绝谷饮泉。
褚伯玉在西白山上修炼时,开辟了许多溪涧,又广种树木,还引进了许多茶叶新品种和草药。经褚伯玉苦心经营后,西白山更是青山叠翠,流水潺潺,风景优美,俨然是个悠然的世外桃源。
魏晋之风然而,山高水远,褚伯玉还是声名远播。王僧达任吴郡守时,想请褚伯玉辅佐政务,褚伯玉不去,最后王虔诚地请他到官邸谈心,宿了一夜,褚便告辞走了。当时宁朔将军丘珍知道后,就写信给王僧达说:"听说褚先生被你招住在贵馆,这种以松木泉石为友、蔑视功名的人,只可暂致不可久留。希望你成全他的意志,不要去勉强他,干扰他。"这位宁朔将军,自己是官场体制中人,却欣赏和宽容体制外的人,也算颇具风度。
齐太祖即位时,又特诏吴郡和会稽郡的郡守礼送褚伯玉进京,想加以重用。当送天子"批示"的人来时,褚伯玉却躺在床上装病,真是洒脱到了极致。做皇帝的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命令会稽郡守在西白山建立太平馆。太平馆建立后,褚伯玉一边继续修炼,精研道学;一边广收门徒,传法授艺。弟子衍派流长,都能承继褚伯玉修道练功,积善布施,与当地群众相聚如一家的宗风。
其中最有名的弟子是官员孔稚圭。孔稚圭是山阴人,南朝宋、齐间的官员,他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门庭草杂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深受魏晋之风的浸淫。
褚伯玉死后,孔稚圭在太平馆立碑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