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 “水果之王” 称号动辄卖出百元高价的榴莲,今夏迎来价格大跳水。数据显示,5 月下旬全国批发市场榴莲均价降至 15-20 元 / 斤,较去年同期的 35-40 元 / 斤暴跌 50%,部分电商平台促销价低至 9.9 元 / 斤。这场 “榴莲自由” 的突然降临,背后是种植扩张、进口激增与消费理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价格腰斩:从 “贵族水果” 到 “平民消费”
走进北京某大型超市,往日被围堵的榴莲专柜如今显得格外宽敞:直径 30 厘米的金枕榴莲标价 19.8 元 / 斤,工作人员正熟练地为顾客分割果肉。“去年这个时候一天能卖 200 颗,现在能卖 500 颗以上。” 店长坦言,价格暴跌让销量提升近 3 倍,但利润却因进价同步下跌而未明显增加。
电商平台的价格战更为激烈:拼多多 “百亿补贴” 推出 18.9 元 / 斤的泰国甲仑榴莲,京东生鲜预售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带壳)低至 29.9 元 / 斤,较 2022 年峰值时期降价 60%。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 年 1-4 月我国鲜榴莲进口量达 48 万吨,同比增长 22%,而进口均价却下降 18%,呈现 “量增价跌” 的显著特征。
二、三大推手:供给过剩打破价格神话
榴莲价格 “退烧” 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调整:
- 海外种植规模化扩张泰国作为我国榴莲主要进口来源地,近年来种植面积以每年 15% 的速度增长,2023 年挂果面积突破 120 万公顷,产量预计达 80 万吨。越南、马来西亚等产区也在加速开垦榴莲园,仅越南同奈省的种植面积就较 2019 年翻了两番。规模化种植带来的集中上市,直接导致市场供给过剩。
- 国产榴莲初登舞台海南、云南等地的国产榴莲开始批量上市,打破进口垄断格局。三亚南繁基地数据显示,首批国产金枕榴莲单株挂果量达 50-80 颗,地头价约 12 元 / 斤,较进口榴莲成本低 30%。尽管目前国产榴莲占比不足 5%,但其 “低价试水” 效应已对进口市场形成冲击,迫使经销商降价保份额。
- 消费理性化倒逼价格回归消费者对高价水果的敏感度提升,美团数据显示,2023 年水果消费中,单价 20 元 / 斤以下的品类占比达 78%,较 2020 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当榴莲价格长期高于大众心理阈值,部分消费者转向山竹、荔枝等替代水果。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指出,榴莲的 “网红溢价” 正在消退,回归水果本质属性。
三、产业链震荡:有人欢喜有人忧
价格暴跌如同双刃剑,重塑榴莲产业生态:
- 上游果农面临 “增产不增收”泰国东部榴莲种植户蓬猜表示,今年每公斤收购价从 2022 年的 120 泰铢跌至 60 泰铢,而化肥、人工成本却上涨 25%。部分中小种植户因无力承担亏损,已开始砍伐低产果树,改种橡胶、椰子等传统作物。
- 下游加工企业迎来黄金期榴莲果肉、冻干、冰淇淋等加工品成本显著下降,某连锁甜品品牌宣布将榴莲千层蛋糕单价下调 20%,销量周增 40%。东莞某食品加工厂负责人透露,目前正加大冷冻榴莲果肉储备,库存较去年同期增加 3 倍,用于开发月饼、汤圆等应季产品。
- 经销商陷入库存焦虑深圳某水果批发商的冷库里,仍积压着 200 吨高价收购的榴莲,“每卖一斤亏 2 元,不卖更怕烂在手里。” 为缓解压力,不少商家转向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渠道,通过 “一件代发” 模式消化库存,催生 “榴莲盲盒”“树熟榴莲” 等营销概念。
四、如何破解 “价贱伤农” 困局?
面对周期性价格波动,产业各界正探索破局之道:
- 建立价格预警机制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建议,借鉴生猪市场调控经验,建立榴莲进口量与价格动态监测体系,在产区丰收年份启动收储计划,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 延伸产业链附加值海南正在试点榴莲深加工项目,将未成熟的青榴莲加工成罐头、果脯,预计可提升产值 3 倍。马来西亚企业则开发出榴莲咖啡、榴莲巧克力等跨界产品,拓宽消费场景。
- 培育国产优质品种热科院专家透露,已筛选出适合中国气候的 “琼莲 1 号”“云莲 2 号” 等品种,未来 5 年国产榴莲产能有望达 50 万吨,通过 “本土供应 + 进口补充” 平抑市场价格。
当榴莲从 “奢侈品” 回归 “日常果”,这场价格暴跌既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也为产业升级敲响警钟。唯有构建更稳定的产销链条、开发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才能让 “水果之王” 的甜蜜不仅停留在今夏,更能持续滋养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妨抓住这波 “价格红利”,尽情享受榴莲的浓郁风味,但也需理性看待市场波动,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 毕竟,真正的 “水果自由”,从来都建立在产业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