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乘、乗、椉,读音作zhèng(ㄓㄥˋ),亦可读作shèng(ㄕㄥˋ)或chéng(ㄔㄥˊ)]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齐国君主齐景公狩猎与操演兵车阵式之千乘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古邑"千乘",在殷商末年属于商朝诸侯薄姑国属地。西周初年,周成王灭薄姑国,毁其宗庙,并将薄姑地赐予太公望(姜子牙)以扩建齐国。姜太公即在临淄筑建国都,并依次分封自己有功的"大夫"。各大夫随即也筑造城邑,以组织管理自己的社民,阳信归属的邑城旧址在今山东省阳信县温店镇丁庙村。
周简王姬夷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姜杵臼继位,用晏婴为相,也曾"向孔子问政",内修国政,外操强兵,在列国之中,首屈一指。齐国当时有战车较多,阅兵时竟有"千乘"列阵。因此各国都称齐国是"千乘之国"。齐景公到阳信一带广袤的平原来狩猎,深知地利的优势,即在此周围安排养牧他那四千多匹战马,并在此开辟校场,操演兵车阵式各种战法。据史籍《史记》记载:"景公爱少子荼,欲立为太子,诸大夫不服,景公老,恶言嗣事,乃谓诸大夫日:为乐耳,国何患无君乎?"为避诸大夫多言,齐景公即以狩猎与练兵为名,经常长居于邑中。
周敬王姬丐三十年(公元前490年),诸大夫欲请齐景公回临淄,立太子,齐景公则避而言他地对诸大夫及诸公子说:此地最宜养马练兵。这里真美,我深爱此地,待我百年之后就干脆葬在这里吧。当年"秋,景公病,命齐相立少子荼为太子,并逐群公子,迁之莱。景公卒,太子荼立,冬未葬,而群公子畏诛,皆出亡。"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齐悼公姜阳生继位,为及时树立自己正统威望,即遵齐景公的遗愿,齐悼公宣布:此邑名改称"千乘"(今山东阳信西鄙方城洼),将"狼"地方圆十里辟建为正式的大型兵城(今山东阳信雾宿洼遗址),在兵城西南另筑高台(今山东阳信狼丘遗址),以指挥操练;并将齐景公真的就葬于杨林(今山东阳信城西郊西北村,后人唤作杨家冢)。另在临淄另立衣冠冢以供祭祀。从此,历史上最早的"千乘邑"城,就在今鲁北阳信境内诞生了。战国时期,燕国君主姬哙让位于相国"子之",由此引发了燕国大乱。周郝王姬延元年(公元前314年),齐国趁火打劫,田齐宣王田辟疆借平乱名义攻进燕国,攻破燕国都城,杀了燕王哙,使燕国差点亡国。燕昭王姬职立志报仇,筑"黄金台",拜乐毅为亚卿,西盟强秦,东合楚韩赵魏诸国,联手进攻齐国。周郝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杀奔齐国。乐毅出兵半年,连下齐国七十多城,最后只剩莒和即墨两城。燕、齐两国相邻,齐国挨近燕国的千乘邑、博昌邑等邑尽属乐毅。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后,燕昭王为了彻底摧毁齐国,即把近燕的"千乘邑"和"千乘兵城"彻底平毁,能搬运的东西全部运走,千乘邑全境"皆为郡县以属燕"。至此,已经有三百十三年春秋文明史的千乘城毁于一旦。五年后,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军,齐襄王田法章在复国复城的过程中,将千乘邑的城邑迁出县境而南至高苑,故地的行政管理一应民务仍属千乘邑。
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殁居之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千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千氏、乘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乘氏的姓氏读音作shèng(ㄕㄥˋ)。
得姓始祖姜杵臼(齐景公)、芈子乘(熊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