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持续优化,中成药价格虚高问题得到系统性治理。2024 年医保目录新增 11 种中成药,第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平均降幅达 68%,最高降幅超 98%,叠加挂网价格治理机制,中成药价格正经历深度调整。这一改革不仅重塑了医药市场格局,更让优质中药以亲民价格惠及百姓,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价格泡沫
中成药价格治理采用 "集采 + 挂网" 双轨机制,精准破除流通环节积弊。在带量采购中,通过 "以量换价" 压缩中间成本,例如湖南康普的灯盏花素片从 26.8 元 / 盒降至 8.38 元 / 盒,患者日费用从 6.7 元降至 2.09 元。这种规模效应使得清开灵注射液等品种降幅达 96%,直接扭转了 "中药注射剂价格虚高" 的行业痛点。
挂网治理则针对未纳入集采的品种,通过建立 "省内最小每日费用" 标准挤压水分。内蒙古明确板蓝根颗粒(无糖型)每袋价格不得超过 0.625 元,堵住了剂型变换导致的涨价漏洞。宁夏、黑龙江等地对价差超 300 倍的牛黄解毒片、小活络丸等品种进行重点整治,倒逼企业回归合理定价区间。
二、市场格局重构与药企转型
价格调整倒逼行业洗牌,推动药企从 "营销驱动" 转向 "价值驱动"。湖南康普投入近亿元改造全自动生产线,智能水针车间自动化率超 95%,产能提升三倍的同时降低成本 30%。这种 "降本增效" 模式成为行业标杆,而石药银湖制药的红花注射液因未达集采要求退出市场,折射出企业必须以质量和效率立足的新规则。
独家品种策略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北大维信的血脂康胶囊作为独家品种,在集采中主动降价 34% 以维持市场份额,而部分企业通过开发软胶囊、口服液等新剂型巩固优势。更有企业将重心转向院外市场,利用门诊统筹药店纳入集采的契机,拓展电商和基层医疗渠道。
三、患者获得感与医保可持续性双赢
价格下调直接转化为民生红利。扬州落地集采后,血塞通注射剂从 20.09 元 / 支降至 9.22 元,血栓通注射剂从 31.89 元 / 支降至 8.91 元,显著减轻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负担。重庆等地还将中药饮片、中成药报销比例提高 2 个百分点,形成 "降价 + 提报" 的双重利好。
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步提升。集采通过预付周转金机制(如玉林市要求 7 月 14 日前完成预付确认),确保中选产品供应的同时,减少了医疗机构拖欠药款的现象。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4 年医保谈判药品实际报销比例超 60%,患者自付费用下降 40% 以上,实现了 "基金可承受、患者得实惠、企业有利润" 的良性循环。
四、中医药发展的新生态构建
价格改革为中医药创新腾出空间。2024 年医保目录新增的 11 种中成药中,小儿豉翘清热糖浆等品种通过剂型改良提升临床适用性,而济川煎颗粒等经典名方的现代化转化,展现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方向。更值得关注的是,医保支付标准与中选价挂钩的政策,促使企业将资源投入研发而非渠道维护,2024 年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3%,创新动能显著增强。
基层医疗成为改革受益者。通过 "双通道" 政策,集采药品可通过定点药店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中,解决了偏远地区药品可及性问题。在广西玉林,7 月 14 日前完成预付确认的医疗机构将优先获得周转金支持,这一机制确保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及时采购中选药品,让优质中药惠及更多县域患者。
这场中成药价格改革,本质上是医保战略购买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带量采购的 "有形之手" 和市场竞争的 "无形之手" 协同发力,既打破了 "中药贵、用不起" 的困局,又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路径。正如某三甲医院药剂科主任所言:"现在患者花更少的钱就能用上经典名方,这才是中医药服务百姓的应有之义。" 在政策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中成药有望在守护全民健康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