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大东区工农路 273-3 号,一片红砖楼房静静矗立在沈吉铁路线旁。这里曾是奉海铁路工人的聚居地,如今依然留存着蒸汽时代的工业记忆。当城市更新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铁路小区,正以 “老铁路、新家园” 为底色,续写着属于铁道人的精神史诗。
一、铁轨上的年轮:从奉海铁路到工人新村
1925 年,奉海铁路破土动工,这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干线,承载着民族工业自强的希望。随着铁路延伸,沿线逐渐形成了以铁路职工为主体的聚居区。铁路小区大东的前身,正是奉海铁路工人的临时住所。
苏式红砖楼、蒸汽机车水塔、锈迹斑斑的铁路专用线,构成了小区最初的模样。这里的居民大多是铁路系统职工,从蒸汽机车司机到养路工,他们的生活与铁路紧密相连。每天清晨,伴随着火车汽笛的轰鸣,工人们踏上通勤之路,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时光流转,铁路小区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时代到高铁时代的跨越。2022 年,沈阳市发改委批复了铁路小区(公租房)改造项目,117 套住宅迎来全面升级,外墙保温、管道改造、智能安防等工程让老楼焕发新生。
二、蒸汽与生活的交响:铁路社区的日常图景
穿过锈迹斑斑的铁道口,踏入铁路小区,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铁路博物馆。社区广场上,退役的 “解放 2345” 蒸汽机车车头被改造成雕塑,斑驳的车漆诉说着半个世纪的风雨。楼栋间的绿地上,用枕木和铁轨铺设的步道蜿蜒伸展,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
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退休铁路职工们正在举办 “铁路记忆” 主题展览。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火车票、信号灯、巡道工交接牌,墙上挂满了奉海铁路建设时期的老照片。78 岁的王师傅指着一张泛黄的合影说:“这是 1956 年我们班组在沈阳东站的合影,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是四十年。”
每到周末,小区广场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铁路主题市集上,居民们摆出自制的火车模型、铁路徽章等手工艺品;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则在树荫下排练吕剧《唱支山歌给党听》,悠扬的唱腔与远处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奏响了独特的社区交响。
三、文化基因的觉醒:从工业遗存到精神地标
2023 年,随着北大营历史文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铁路小区被纳入 “南站记忆” 主题街区建设范围。改造者们巧妙地将铁路元素融入社区空间:原本闲置的锅炉房被改造成铁路文化展览馆,通过 VR 技术重现奉海铁路的建设场景;架空的铁路专用线摇身一变成为空中步道,沿途设置了铁路历史文化墙。
在社区志愿者的推动下,“铁路文化传承计划” 悄然展开。退休工程师老张发起的 “蒸汽机车工作坊” 吸引了数十位青少年参与,孩子们通过 3D 打印技术复刻火车零部件,在实践中感受铁路精神。更令人惊喜的是,小区与沈阳东站合作,将站史馆的铁路文物 “请” 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历史。
如今的铁路小区,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成为铁路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每年 “中国铁路日”,这里都会举办 “铁路文化节”,吸引全市铁路爱好者前来交流。
四、开往未来的列车:老旧小区的蝶变之路
站在小区新建的观景平台上,沈吉铁路的轨道向远方延伸。根据最新规划,铁路小区将与沈阳东站联动发展,打造 “铁路文化体验区”。未来,这里将建设铁路主题酒店、文创市集,以及连接东站的文化长廊,让工业遗产真正 “活” 起来。
在社区议事厅里,居民代表们正围绕 “智慧社区” 建设展开讨论。有人提议安装智能充电桩解决电动车充电难题,有人建议在铁路步道增设 AR 互动装置。社区书记李大姐表示:“改造不仅要提升硬件,更要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红色砖墙上,远处传来复兴号列车的呼啸声。铁路小区大东,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正以铁路文化为纽带,将历史与现代、工业与生活编织成新的城市肌理。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亮起温暖的灯光,与铁轨上闪烁的信号灯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 “人民铁路为人民” 的时代画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