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浣花溪畔的工作室里,62 岁的谢泽琼正俯身于绷架前,银针在绢帛上游走,转眼间,一片蜀锦纹样便有了立体感。作为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与针线相伴四十余载,用千万个针脚丈量着这项古老技艺的厚度,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为蜀绣开辟出崭新的经纬。
一、染指流光:与蜀绣的半生结缘
谢泽琼的蜀绣启蒙始于 12 岁。那时外婆总在灯下刺绣,她便趴在桌边看那枚钢针如何穿引五彩丝线,将牡丹绣得仿佛能滴下水来。1979 年,17 岁的她考入成都蜀绣厂,师从 “蜀绣泰斗” 彭永兴,从此与绷架结下不解之缘。
初学阶段,光是练习 “平针绣” 的基本功就用坏了 300 多根钢针。谢泽琼记得,为了掌握 “虚实针” 的力度,她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运针手势,直到肩膀酸痛得抬不起来。师傅常说:“蜀绣的魂在‘活’,绣鸟要见飞,绣水要见流。” 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1985 年,23 岁的谢泽琼参与了大型蜀绣《芙蓉鲤鱼》的创作。她负责绣制鱼尾的 “乱针绣” 部分,为表现鱼鳞的层次感,独创了 “三线交织法”,让丝线在光线下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效果。这幅作品后来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针藏万象:技艺突破的探索之路
蜀绣以 “针脚细密、色彩明快” 著称,但谢泽琼不满足于传统题材。1998 年,她尝试将敦煌壁画元素融入蜀绣,耗时三年完成《飞天》系列。为表现飘带的轻盈,她改良了 “打籽绣” 技法,将丝线捻成细如发丝的线绳,绣出的结粒只有芝麻大小,远看宛如云气流动。
2006 年,她在大熊猫题材上实现重大突破。传统蜀绣绣熊猫多用黑白两色,谢泽琼却发现熊猫毛发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灰蓝、米白等渐变色调。她试验了 87 种丝线配色,最终创造出 “渐变乱针绣”,用 20 余种灰度丝线层层叠加,让绣品中的熊猫仿佛能眨动眼睛。这幅《熊猫戏竹》在当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新材料的运用。2012 年,她尝试在碳纤维布上刺绣,将航天材料与传统技艺结合,创作的《星河》系列通过金属丝线与碳纤维的碰撞,展现出宇宙星空的深邃感,被业内评价为 “蜀绣的跨界革命”。
三、线连古今:传承路上的薪火相传
“技艺不能锁在柜子里。” 这是谢泽琼常挂在嘴边的话。2008 年,她创办了 “泽琼蜀绣工坊”,免费招收学员,其中既有下岗女工,也有 90 后大学生。教学中,她打破 “传女不传男” 的旧俗,如今的 12 位核心弟子里,就有 3 位男性绣工。
为让年轻人爱上蜀绣,她开发了 “蜀绣盲盒”“刺绣书签” 等文创产品,将传统纹样简化为适合新手的图案。2015 年,她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开设 “蜀绣创新设计工作坊”,引导学生将现代插画、动漫元素融入刺绣,诞生了《山海经异兽》等爆款作品。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谢泽琼的 “一根针的课堂” 深受孩子们喜爱。她用彩色毛线和硬纸板教小学生绣制简易图案,还编写了《蜀绣启蒙教程》。如今,成都已有 12 所中小学开设了她设计的蜀绣校本课程,累计培养小绣工超过 3000 人。
四、经纬新篇:让蜀绣走向世界
谢泽琼的蜀绣作品早已超越地域界限。2010 年,她为上海世博会四川馆创作的巨幅蜀绣《天府盛景》,将都江堰、乐山大佛等景观浓缩于 20 平方米的绢帛上,仅用针数就超过 120 万针,成为馆内最受瞩目的展品之一。
2019 年,她带着作品走进巴黎时装周,与法国设计师合作的 “蜀绣礼服” 系列惊艳亮相。其中一件黑色丝绒长裙上,她用 “盘金绣” 技法绣出的川剧脸谱与法式蕾丝交织,让西方时尚界看到了东方刺绣的无限可能。同年,她的《百鸟朝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成为首件入驻该机构的蜀绣作品。
如今,谢泽琼仍保持着每天刺绣 6 小时的习惯。她的最新计划是用蜀绣还原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要让针线跟着江流走,让千年蜀绣在新时代的经纬里,绣出更辽阔的山河。”
结语
从浣花溪畔的学徒到走向世界的非遗使者,谢泽琼的四十年,是一部蜀绣技艺的创新史,更是一曲传统手工艺的重生歌。当她的银针穿过绢帛,留下的不仅是五彩斑斓的纹样,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执着与传承。在机器轰鸣的时代,这份 “用时间对抗时间” 的坚守,让蜀绣这门古老技艺,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在针尖与丝线的交织中,续写着东方美学的新篇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