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江支流富水河畔,一座被碧水环抱的古村落静静伫立。青石板路蜿蜒穿过白墙黛瓦,半露的麻石地基上爬满青苔,村口的老樟树枝桠如伞,遮蔽着刻有 “龙陂” 二字的清代牌坊。这座始建于唐末的村落,因村前半月形的 “龙陂塘” 得名,千年来枕水而居,将水利智慧、宗族文化与自然肌理编织成独特的江南栖居图谱。
一、陂塘溯源:水脉滋养的村落基因
龙陂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乾符年间,中原望族陈氏为避战乱南迁,见此处 “两河汇流,三面临水”,遂依水建村。村民们在富水河支流筑坝修陂(即 “龙陂”),引活水灌溉千亩良田,形成 “塘连塘、渠接渠” 的水系网络,这一水利系统沿用至今,被水利专家称为 “江南微型都江堰”。
村中保存完好的明代《龙陂水利碑》,详细记载了 “分水轮灌” 制度:村民按田亩多寡轮流使用陂水,由德高望重者组成 “陂长会” 负责监管。这种古老的水资源管理智慧,让龙陂村在旱涝之年始终保持丰饶,也孕育了 “敬水、节水、分水” 的村规民约。
陈氏宗祠 “敬爱堂” 的梁柱上,至今留存着 “水润家兴” 的木雕匾额。祠堂前的半月塘与村后龙陂塘构成 “前月后陂” 的格局,既符合风水学说的 “藏风聚气”,又形成天然的消防蓄水池,展现着古人 “天人共生” 的营建哲学。
二、桥影桨声:水与建筑的千年和鸣
走进龙陂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富水河的 “接龙桥”。这座清代石拱桥由 13 节拱券组成,桥身两侧嵌有石雕龙头,涨水时龙头没入水中,当地人称为 “龙饮河”。桥面青石板被百年脚步磨得发亮,两侧的石栏上刻着 “鲤鱼跃龙门”“八仙过海” 等图案,其中 “农夫插秧” 浮雕生动再现了古代农耕场景。
村内巷道依水而建,形成 “一街三巷六弄” 的棋盘格局。“水巷” 两侧的民居多为 “吊脚楼”,下半部以木柱支撑在水面上,楼上雕花窗棂倒映水中,船娘摇着乌篷船从窗下经过,船桨搅碎满巷光影。这种 “房在水上漂,船从家中过” 的建筑形态,在江南古村中实属罕见。
最具特色的当属 “陂头水车群”。五架木质水车沿龙陂堤坝排列,直径达 8 米的轮盘随水流转动,带动竹制刮板将水引入田间。如今虽已被电动抽水机取代,但村民仍保留着 “清明试水车” 的习俗,每年春天由村里的长者主持仪式,祈愿风调雨顺。
三、舟载千秋:民俗与手艺里的水韵传承
龙陂村的民俗活动始终与水紧密相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晒红节”,村民会将家中祖传的红色布料、族谱、船桨等器物搬到接龙桥上晾晒,布料在阳光下连成红色长廊,与桥下绿水相映成趣。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古代 “水神祭”,红色象征火焰,可镇服水中 “邪祟”。
“龙舟说唱” 是龙陂村独有的民间艺术。艺人坐在独木舟上,手持桡片伴奏,用当地方言演唱历史故事,唱腔兼具渔歌的悠扬与号子的雄浑。78 岁的陈老汉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能演唱《龙陂建村记》《富水船帮传》等 20 余部曲目,其中最长的《陈氏迁徙歌》需连唱三天三夜。
在村头的 “老船厂”,第六代造船匠陈师傅正带领徒弟打造传统乌篷船。他们沿用 “不用一钉” 的榫卯工艺,船身曲线完全凭手感打磨,“船头要像鲤鱼嘴,船尾得似燕尾叉,这样才能破水快、稳性好”。船厂墙上挂着的百年船模,记录着从独木舟到货运船的演变,见证了龙陂人 “以舟为车,以水为路” 的生活史。
四、活水新流:古村的当代焕新之路
2018 年,龙陂村入选 “中国传统村落” 名录,一场 “修旧如旧” 的保护工程随之展开。村民们在文物专家指导下,用传统技法修复吊脚楼的木构件,将现代污水处理系统隐藏在古渠之下,既保留了 “活水穿村” 的景观,又解决了生活污水问题。
“陂塘书屋” 的诞生成为古村活化的点睛之笔。这座由废弃粮仓改造的图书馆,保留了原有的木梁结构,书架沿水渠而设,读者可坐在临水的飘窗旁,伴着流水声阅读。书屋定期举办 “水文化讲堂”,邀请水利学者、民俗专家与村民共话龙陂历史。
如今的龙陂村,乌篷船既载游客也运农资,老水车旁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年轻人返乡开起了 “水畔民宿”。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的 “龙陂香米” 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包装上印着接龙桥与水车的图案,让这份 “水的馈赠” 走向更远的地方。
结语
从唐代的筑陂定居到当代的活态保护,龙陂村的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全书。当暮色降临,接龙桥的灯光亮起,倒映在富水河中如金色项链,岸边传来孩童的嬉笑声与远处的桨声。这座水畔古村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而是像村前的龙陂塘一样,始终流动着新鲜的活力,让每一滴水珠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