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 本不是贬义词 —— 市井里的烟火气、巷弄中的家常话、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 “俗”,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踏实。可一旦 “俗” 没了分寸,变成刻意堆砌的低俗、强行煽情的油腻、毫无底线的迎合,就成了 “俗不可耐”。它像裹着糖衣的劣质糖果,初尝或许吸引眼球,细品却满是廉价感,不仅拉低审美,更会慢慢消解我们对 “美好” 的感知力。
一、辨清 “俗” 与 “俗不可耐”:差的是 “分寸” 与 “真诚”
很多人把 “俗” 和 “俗不可耐” 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俗” 是贴近生活的真实,藏着烟火气与人情味;“俗不可耐” 是刻意放大的低俗,满是功利心与敷衍感 —— 差的不过是 “分寸” 与 “真诚” 二字。
真正的 “俗”,是有温度的生活写照。汪曾祺写 “端午的鸭蛋”,细致描述敲开蛋壳、蘸着白糖吃的模样,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味的眷恋;老舍笔下的 “祥子”,拉着人力车在北平街头奔波,市井的辛苦与坚韧跃然纸上;就连街边小摊的 “煎饼果子”,摊主熟练地舀面糊、打鸡蛋、刷酱料,热气腾腾的画面也让人觉得 “俗得暖心”。这些 “俗”,没有刻意讨好,没有浮夸表演,只是把生活本真的样子呈现出来,反而让人觉得亲切、不腻味。
而 “俗不可耐”,则是脱离真实的刻意讨好。短视频里,有人为了流量故意扮丑,挤眉弄眼说着重复的低俗段子,评论区满是 “尴尬” 却仍乐此不疲;直播间里,主播为了卖货强行煽情,拿着普通商品哭诉 “自己多不容易”“家人多辛苦”,把消费变成道德绑架;还有些影视剧,为了博眼球,堆砌狗血剧情 —— 误会不解释、矛盾靠嘶吼、结局强行圆满,满屏的浮夸表演让人看得 “生理不适”。这些内容,看似贴近 “大众喜好”,实则是对受众审美的轻视:以为只要够 “俗” 就能吸引关注,却忘了真正的大众,想要的是 “俗而不低、暖而不腻” 的内容,而非刻意制造的低俗狂欢。
更明显的区别,在于是否有 “内涵”。“俗” 的内容里藏着细节与思考,比如纪录片《人生一串》拍街头烧烤,不仅拍烤肉的滋滋声,更拍摊主与食客的故事 —— 凌晨三点的烤串摊,承载着打工人的疲惫与慰藉;而 “俗不可耐” 的内容,只有表面的热闹,没有深层的温度:同样是拍美食,有的视频只靠 “大口吃肉、夸张喊香” 博关注,镜头里满是油光,却让人感受不到食物本身的美好,看完只剩空洞。
二、俗不可耐的现实画像:那些 “刻意讨好” 的翻车现场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俗不可耐” 的场景随处可见 —— 从短视频到商品包装,从广告营销到文艺创作,很多创作者为了短期利益,把 “低俗” 当 “接地气”,把 “敷衍” 当 “高效”,最终只留下满屏的尴尬。
短视频领域是 “重灾区”。有些博主为了涨粉,专门拍摄 “家庭矛盾” 剧本:今天演 “婆婆刁难儿媳”,明天演 “老公出轨被抓”,后天又演 “子女不孝争家产”,剧情狗血且重复,演员演技浮夸,嘶吼、哭闹、摔东西成了 “标配”。更有甚者,拿老人、残疾人博同情:让年迈的父母假装生病,自己在镜头前 “哭着卖惨” 求打赏;或者利用残疾人的身体缺陷制造话题,把他人的痛苦变成自己的流量工具。这些视频点赞量或许不低,却满是对生活的不尊重,看过之后只剩不适 —— 当 “苦难” 被刻意消费,当 “矛盾” 被强行制造,这样的 “俗”,早已没了生活的本真,只剩赤裸裸的功利。
商品营销里的 “俗不可耐”,则透着廉价的讨好。有些节日礼盒,为了显得 “高端”,把包装做得花里胡哨:盒子上镶满塑料水钻,里三层外三层裹着金箔纸,打开后却只有小小的一块点心;还有些护肤品,取名故意用 “贵妇”“神仙”“天价” 等夸张词汇,包装上印满浮夸的花纹,实际成分却平平无奇。更让人不适的是某些广告:卖减肥产品的,让模特穿着紧身衣故意凸显 “赘肉”,再对比 “瘦下来” 的夸张效果,配文 “不买你就永远胖”;卖母婴用品的,用 “不买就是不爱孩子” 的道德绑架话术,把消费与 “亲情” 强行绑定。这些营销,以为靠浮夸的包装和极端的话术就能吸引消费者,却忘了真正的好产品,靠的是品质与真诚,而非刻意堆砌的 “俗套”。
文艺创作中的 “俗不可耐”,则是对审美底线的突破。有些网络小说,剧情套路化到让人发笑:男主必定 “霸道多金”,女主必定 “傻白甜”,反派必定 “坏得彻底”,中间穿插着 “误会 - 和好 - 再误会” 的循环,没有任何逻辑与深度;有些网剧,服化道粗制滥造,台词尴尬到让人抠脚,演员表情僵硬,却靠着 “流量明星” 和 “狗血剧情” 强行上线;还有些歌曲,歌词满是 “爱你爱到发疯”“伤我伤得最深” 的直白抒情,旋律简单重复,听一遍就忘了,却靠着 “洗脑” 的节奏强行占据榜单。这些作品,没有创作的诚意,只有对 “爆款元素” 的生硬复制,最终只能成为 “速食垃圾”,被市场快速遗忘。
三、俗不可耐背后:功利心下的审美偷懒
为什么 “俗不可耐” 的内容会层出不穷?不是创作者不懂审美,而是在 “流量至上” 的功利心驱使下,选择了 “审美偷懒”—— 比起花时间打磨内容、挖掘深度,不如直接复制低俗套路、迎合低级趣味,来得更快更 “省力”。
首先是 “流量焦虑” 催生的 “短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想要 “被看见” 越来越难,有些创作者为了避免 “被淹没”,就选择走 “极端路线”:要么靠低俗扮丑吸引眼球,要么靠强行煽情博同情,要么靠争议话题引讨论。他们知道这些内容 “俗”,却觉得 “只要能火,俗点也没关系”。就像有些短视频博主坦言:“认真拍的生活日常没人看,扮丑卖惨反而涨粉快,我也没办法。” 这种 “为了流量放弃审美” 的短视,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陷入 “低俗循环”—— 你拍扮丑,我就拍更丑;你卖惨,我就卖更惨,最终把内容生态搞得乌烟瘴气。
其次是对 “大众审美” 的误解。有些创作者觉得 “大众就喜欢俗的”,把 “接地气” 等同于 “无底线”,把 “通俗” 曲解成 “低俗”。他们以为只要内容够 “俗”,就能让大众接受,却忘了大众的审美是 “多元且有底线” 的 —— 我们喜欢看市井生活,但不喜欢看刻意制造的家庭矛盾;我们喜欢看真实故事,但不喜欢看消费苦难的卖惨;我们喜欢看轻松搞笑的内容,但不喜欢看低俗无厘头的闹剧。这种对 “大众审美” 的误解,本质上是对受众的不尊重:既低估了大众的审美判断力,也忽视了大众对 “美好内容” 的渴望。
最后是创作能力的 “匮乏”。想要把 “俗” 的题材做得有质感,需要足够的观察力与表达力 —— 比如同样写 “家长里短”,汪曾祺能写出烟火气,老舍能写出人性的复杂,而有些创作者只能写出狗血剧情,核心原因就是 “能力不够”。当创作者缺乏挖掘生活深度、打磨内容细节的能力时,就只能靠 “外在的低俗” 来掩盖 “内在的空洞”:用夸张的表演代替细腻的情感,用狗血的剧情代替真实的故事,用低俗的段子代替有温度的表达。这种 “能力匮乏” 下的 “审美偷懒”,最终只能产出 “俗不可耐” 的内容。
四、拒绝俗不可耐:守住 “俗” 的温度,守住审美的底线
拒绝 “俗不可耐”,不是要我们远离 “俗” 的生活,而是要我们警惕 “刻意的低俗” 与 “盲目的迎合”—— 在 “俗” 的题材里挖掘温度,在 “大众” 的喜好里坚守审美,才能避免陷入 “越俗越 low” 的误区。
对创作者而言,要学会 “在俗里找质感”。同样是拍生活日常,有些博主就做得很好:拍农村生活的 “张同学”,镜头里没有刻意煽情,只有晨起喂鸡、生火做饭、下地干活的真实画面,粗糙的双手、冒着热气的铁锅、院子里的杂草,都透着生活的踏实;拍美食的 “老饭骨”,不搞夸张吃播,而是细致讲解家常菜的做法,从选料到火候,每一步都透着对食物的尊重,看完让人想走进厨房试试。这些内容很 “俗”,却不 “腻”,因为创作者没有刻意讨好,只是用真诚的镜头,把生活本真的样子呈现出来 —— 这才是 “俗” 的正确打开方式:有细节、有温度、有思考,而非空洞的低俗堆砌。
对商家而言,要明白 “真诚比讨好更重要”。好的营销,从来不是靠浮夸的包装和低俗的话术,而是靠对消费者的尊重。就像 “全棉时代” 的包装,简约干净,印着淡淡的棉絮图案,没有多余的装饰,却让人觉得舒服;“故宫文创” 的产品,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用品,比如印着故宫纹样的笔记本、带着宫廷元素的书签,既有文化感,又实用,不刻意讨好却备受欢迎。商家要记住:消费者买的是产品的品质与价值,而非浮夸的 “外壳”;打动人心的是真诚的服务,而非道德绑架的营销。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要提升 “审美判断力”。面对海量内容,我们要学会分辨 “真俗” 与 “俗不可耐”:那些让你看完觉得温暖、有收获的,是值得关注的 “真俗”;那些让你看完觉得尴尬、不适,甚至价值观扭曲的,就是要远离的 “俗不可耐”。不要为了 “打发时间” 就随意刷低俗内容,也不要因为 “大家都在看” 就盲目跟风 —— 你的每一次点击、每一个点赞,都是在为你想要的内容生态投票。当我们主动拒绝俗不可耐的内容,创作者才会更有动力去打磨优质作品,内容生态才会越来越健康。
“俗” 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 “俗” 变成刻意讨好的工具,变成没有底线的狂欢。生活里的烟火气、家常话、家常菜,这些 “俗” 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真诚去呈现,而非用低俗去消费、用敷衍去对待。愿我们都能守住 “俗” 的温度,守住审美的底线,不被俗不可耐的内容裹挟,在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真正的美好与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