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西隅的老城区,白楼社区像一块温润的老玉,镶嵌在纵横的街巷间 ——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疏离,却有爬满围墙的三角梅;没有商圈的喧嚣,却有楼下便利店的暖光;没有陌生的擦肩而过,却有邻里间熟稔的一句 “吃了吗”。从 1985 年建成至今,这片以 “白墙红瓦” 得名的社区,承载了三代人的生活记忆,也在岁月变迁中悄悄添了新模样:加装的电梯、翻新的墙面、新增的养老食堂,让老社区既有时光的厚重,又有生活的便利。接下来,我们将从便民生活、邻里温情、改造焕新、特殊关怀与未来规划五个维度,走进白楼社区的日常。
一、家门口的便利网:白楼社区的生活支撑
对白楼社区的居民来说,“便利” 从不是 “去远方找”,而是 “下楼就能得”—— 社区里的便利店、菜市场、服务站,像一张细密的网,把生活的细碎需求都兜在怀里,尤其是对老人和上班族来说,这份 “家门口的方便”,藏着最实在的幸福感。
“社区便民超市” 是居民的 “深夜灯塔”。超市开在社区中心的巷口,24 小时营业,老板老周夫妻俩在这里守了 15 年,熟得能叫出大半居民的名字:张阿姨爱买早上刚到的鲜牛奶,李叔总在傍晚来买瓶啤酒,加班晚归的年轻人会来拿份热便当。除了卖东西,超市还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甚至帮居民暂存钥匙 —— 去年冬天,居民小吴出差忘带钥匙,把备用钥匙放在超市,老周帮她守了一周,还每天帮她给窗台的绿萝浇水。“超市不只是卖货的,就是给大家搭个方便的地儿。” 老周常说。
“养老食堂” 解决了老人的 “吃饭难”。社区 3 号楼一层的养老食堂,每天中午和晚上开餐,15 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一汤,还能免费打包。食堂的师傅会根据老人的口味调整菜品:少盐、少辣、软烂易嚼,每周还换两次菜谱,周一的红烧肉、周三的豆腐羹、周五的鱼丸汤,都是老人们常点的。独居的刘奶奶今年 78 岁,以前总凑活吃泡面,现在每天准时来食堂:“在这里能吃热乎饭,还能和老姐妹聊天,比家里热闹。” 食堂还提供 “送餐上门” 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会把热饭送到家里,连饭盒都帮着洗干净。
“社区服务站” 是居民的 “问题解决处”。服务站在超市隔壁,有 3 名工作人员和 10 多名志愿者,居民有任何事都能来这儿找帮助:家里水管坏了,登记后维修师傅会在 2 小时内上门;想办居住证,工作人员帮着填表格、跑流程;孩子没人看,临时托管在服务站的 “四点半课堂”,有志愿者辅导作业。去年夏天,社区里的老水管爆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协调维修,还给居民送临时用水,直到晚上 10 点修好,居民们都在社区群里点赞:“有服务站在,心里踏实。”
二、熟稔的邻里情:白楼社区的社群日常
白楼社区的动人之处,从不是 “设施多先进”,而是 “人够熟、情够暖”—— 在这里,谁家孩子上学、谁家老人住院,邻里都能搭把手;社区里的广场舞队、手工班、亲子群,把原本分散的居民聚成了 “像家人一样的社群”。
“邻里节” 是社区最热闹的日子。每年重阳节,社区会在中心广场办邻里节:居民们自带拿手菜,摆成 “百家宴”,张阿姨的红烧肉、王师傅的卤味、小李的蛋糕,摆了满满 20 张桌子;广场上还搭了戏台,社区的文艺队表演广场舞、合唱,孩子们跳街舞,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都会被家人扶来看热闹。去年的邻里节上,居民们还一起种了棵 “邻里树”,现在树苗已经长到两米高,成了社区的新标志。
“兴趣小组” 把同好聚成了朋友。社区里有 5 个固定的兴趣小组:广场舞队每天晚上在广场排练,领队陈阿姨会教新加入的居民动作;手工班每周三下午活动,阿姨们一起织毛衣、做剪纸,做的小钱包还会送给社区的孩子;亲子群里有 200 多个家长,周末会组织 “公园野餐”“绘本共读”,孩子们一起玩,家长们交流育儿经。居民小郑刚搬来的时候没朋友,加入手工班后,认识了好几个姐妹,现在每周三都盼着去上课:“在这儿不只是做手工,就是找个伴儿。”
“随手帮” 是社区的习惯。在白楼社区,“帮个忙” 从不是 “麻烦事”:谁家出差,会把钥匙交给邻居,让帮忙收快递、浇花;楼下的王师傅会修家电,邻居家的洗衣机、电风扇坏了,喊一声他就来帮忙,从不收钱;社区群里更是热闹,“谁看见我的红色围巾了”“我家有多余的退烧药,需要的来拿”“孩子的作业不会做,谁能帮忙看看”,消息发出去,总能很快得到回应。去年疫情期间,社区里的年轻人还组织了 “代购队”,帮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买米、买菜,隔着口罩都能感受到暖意。
三、老楼里的新变化:白楼社区的改造焕新
作为建成 38 年的老社区,白楼社区也曾有过 “烦恼”:没电梯的老楼、斑驳的墙面、不够用的停车位…… 但从 2020 年开始的 “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社区悄悄换了新模样,既留住了时光的痕迹,又解决了生活的难题。
“加装电梯” 圆了老人的 “上楼梦”。社区里 12 栋楼都是 6 层步梯楼,以前老人上楼难,住 5 楼的李爷爷,买袋米要歇三次才能到家。2021 年,社区牵头协调,12 栋楼里有 8 栋装上了电梯,电梯外的墙面还画了彩绘,有社区的老照片、卡通图案,既实用又好看。现在李爷爷每天能轻松上下楼,还会约老伙计在楼下下棋:“以前最怕上楼,现在电梯一坐,几分钟就到了,比年轻时还方便。”
“环境翻新” 让社区变了样。改造时,社区把斑驳的墙面重新刷了白,还请美院的学生在巷子里画了 “社区记忆墙”:有 1980 年代社区的老样子、居民一起修花坛的场景、孩子们在巷口玩耍的画面,老居民看了能想起往事,新居民能了解社区的历史。以前杂乱的楼道,现在加装了感应灯,还设了 “杂物收纳角”,居民的自行车、婴儿车都整齐地放在里面;社区的小广场也重新铺了地砖,加了休息长椅和遮阳棚,夏天居民们能在这儿乘凉,冬天能晒太阳。
“车位规划” 解决了 “停车难”。以前社区里的车乱停,有时连消防车都进不来。改造时,社区在闲置的空地建了 “立体停车库”,还划了 30 个地面停车位,实行 “先到先停、登记管理”。社区还鼓励居民拼车出行,给拼车的家庭发 “停车优惠券”。现在社区里的车都停得整整齐齐,居民老吴说:“以前下班回来找车位要半小时,现在几分钟就能停好,心里也不堵了。”
四、特殊群体的守护:白楼社区的暖心细节
白楼社区里住着不少老人、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社区没有 “忽视” 这些特殊群体,反而用一个个小细节,织起了一张 “守护网”,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在意。
“银龄课堂” 帮老人跟上时代。社区服务站每周二上午开 “银龄课堂”,志愿者教老人用手机:怎么视频通话、怎么网购、怎么查健康码。72 岁的赵奶奶以前不会用手机付款,每次买菜都要带现金,现在学会了微信支付,还会在网上买水果:“以前觉得手机难,学了才知道,原来这么方便,还能跟外地的孙子视频,想他了就能看。” 课堂结束后,志愿者还会留下 “帮扶卡”,老人有不懂的,随时能打电话问。
“四点半课堂” 解了家长的忧。社区里有不少双职工家庭,孩子下午 4 点半放学,家长要 6 点才下班,没人看管。社区在服务站办了 “四点半课堂”,志愿者都是大学生和退休教师,帮孩子辅导作业、组织画画、做手工。今年 9 岁的小宇,父母都是护士,经常加班,他每天放学就来课堂:“在这里能写作业,还能和小朋友玩,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 家长们也放心:“知道孩子在课堂里,我们上班也踏实。”
“困难帮扶” 暖了人心。社区会定期走访困难家庭,给独居老人送米、送油,给留守儿童买文具、买衣服。去年冬天,居民老陈生病住院,家里没人照顾,社区志愿者每天去医院给他送饭,还帮他打扫家里的卫生;今年春天,社区里的低保户张姐找不到工作,社区帮她联系了附近的超市,让她做收银员,现在张姐每个月有稳定收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社区就像家人一样,在难的时候拉一把,心里特别暖。” 张姐说。
五、未来的小期待:白楼社区的生长计划
白楼社区没有停下 “变好” 的脚步,居民们一起商量着未来的规划,没有宏大的目标,只有一个个 “让生活更舒服” 的小期待,让老社区在时光里慢慢生长。
“智慧社区” 让生活更便捷。社区计划在今年装 “智能门禁”,居民刷脸就能进小区,不用带钥匙;还会建 “线上服务平台”,居民在手机上就能报修、预约养老食堂的饭菜、报名社区活动,不用再跑服务站。社区还想在每个单元楼装 “智能公示屏”,显示天气、社区通知,还能发布居民的 “互助信息”,比如 “谁有多余的口罩”“求借一个梯子”,让互助更方便。
“绿色社区” 让环境更舒服。社区计划在今年春天种更多的树和花,在楼道的窗台摆上居民捐的绿植,让社区更绿、更漂亮;还会在小广场装 “太阳能路灯”,既环保又节能;社区还想搞 “垃圾分类积分”,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就能换生活用品,让大家更愿意参与垃圾分类。
“居民参与” 让社区更贴心。社区打算每个季度开一次 “居民座谈会”,让大家提意见:想加什么设施、想办什么活动、有什么难题需要解决,都一起商量。今年年初的座谈会上,居民们提了 “想加一个社区图书馆”“想办个书法班”,社区已经在准备了,图书馆就设在服务站旁边,书法班也找好了退休的王老师当老师。“社区是大家的,大家一起想、一起做,才会更像家。” 社区主任说。
白楼社区,这座有着 38 年历史的老社区,没有惊艳的风景,没有先进的设施,却用 “家门口的便利”“熟稔的邻里情”“贴心的守护”,藏着最真实的生活温度。它像一位老朋友,陪着居民走过岁月,也在居民的期待里慢慢变好。未来,它或许还是老样子 —— 有爬满墙的三角梅,有巷口的便利店,有邻里间的一句 “吃了吗”,但这些熟悉的日常里,会多些新的方便、新的温暖,让每个人都愿意在这里,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