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岗现象:当房价跌破「地板价」
(一)全国最低房价的现实图景
作为中国地级市房价「倒数第一城」,鹤岗 2025 年二手房均价仅 1984 元 / 平方米,核心城区 50-60 平方米住房总价普遍在 3-5 万元,部分棚改房甚至低至万元以下。这种「白菜价」住房现象,使鹤岗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躺平圣地」,2023 年相关话题网络浏览量超 22 亿次,吸引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等新群体迁入,形成独特的「逆城市化」样本。
二、价格崩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痛
(一)煤炭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
作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鹤岗煤炭储量从开发初期的 40 亿吨降至当前 26.5 亿吨,2014 年起受安全生产整治和能源转型影响,地方煤矿关闭超 47 处,煤炭产量较峰值下降 38%。产业单一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2020 年财政缺口达 118 亿元,迫使住房供给过剩与需求萎缩矛盾激化,房地产投资较 2015 年下降 72%,形成「人口外流 - 住房空置 - 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
(二)人口迁徙的「双向撕裂」
2000-2020 年,鹤岗常住人口从 109.9 万锐减至 89.13 万,10 年流失 16.74 万人,其中 15-35 岁青年占比从 45% 降至 28%。与此同时,低房价吸引短期「打卡式购房」,2022 年户籍迁入人口中仅 12% 为长期定居者,人口「净流出 + 虚流入」加剧城市空心化,中小学数量较 2005 年减少 60%,教育医疗资源随人口流失同步收缩。
三、双城记:低房价背后的生存悖论
(一)「逃离」与「抵达」的价值博弈
一线城市购房者需承担平均 6.8 倍收入的房价压力,而鹤岗购房成本仅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1.2 倍,形成「5 万元买套房」的强烈反差。但低房价伴随产业结构单一,规上工业企业不足 200 家,月薪 3000 元以上岗位占比仅 23%,导致「购房容易留岗难」,2023 年新迁入人口中 65% 在 1 年内因就业机会匮乏选择离开。
(二)城市设施的「时空错位」
尽管房价低廉,鹤岗仍保留完整地级市配套:6 个市辖区、2 所三甲医院、1 座本科院校,但部分区域出现「1 个社区服务 300 位老人」的公共服务过剩现象。2024 年启用的萝北机场(4C 级)设计年吞吐量 45 万人次,被视为打破地理隔离的关键尝试,却因当前日均航班仅 1 架次引发「基建超前」争议,折射出收缩型城市的发展困境。
四、破局之路:收缩型城市的转型实验
(一)产业重构的「两条腿走路」
在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支持下,鹤岗一方面推进煤炭智能化开采,建成亚洲最大石墨提纯中心(纯度达 99.99995%),2024 年石墨深加工产能突破 8 万吨;另一方面发展冰雪旅游、康养产业,2023 年接待游客 609 万人次,旅游收入 48 亿元,「滑雪 + 买房」套餐成为新营销亮点,试图从「煤城」向「寒地经济标杆」转型。
(二)城市更新的「精准手术」
针对住房过剩问题,鹤岗启动「收缩式更新」:将 6 个市辖区合并为 3 个功能区,拆除 1990 年前危旧住房 230 万平方米,在核心区打造「青年创业社区」,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和 3 年税收减免,2024 年入驻初创企业超 150 家,探索以「空间重组」激活存量资源的路径。
五、未来猜想:低房价能否逆转城市命运?
(一)全球收缩城市的中国样本
鹤岗的困境并非孤例,与美国铁锈带城市、日本北海道小城面临相似挑战,但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箱提供独特解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东北振兴专项基金、「一城一策」房地产调控,2024 年获 3.2 亿元专项债用于产业园区建设。其转型成败将为全国 29 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参考,验证「低房价 + 产业再造」能否打破「收缩 - 衰退」循环。
(二)人居模式的重新定义
当高房价成为城市发展「紧箍咒」,鹤岗的存在揭示另一种可能: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城市规模与资源承载力匹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探索为「房住不炒」提供实践注脚 —— 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平衡民生保障与城市活力,或许比房价数字本身更具启示意义。
(全文通过数据对比、现象剖析与转型观察,展现鹤岗作为「房价倒数第一城」的多面性,既揭示资源型城市共性问题,也呈现中国收缩型城市转型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