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长江实业旗下和记黄埔地产近期集中推出惠州泷珀花园、中山泷珀花园、广州逸翠庄园及东莞海逸豪庭四大项目,共计 400 套房源,总价最低 40 万元起。这一 “老盘新卖” 策略不仅延续了李嘉诚家族 “低价拿地、长线开发” 的传统,更折射出大湾区楼市的结构性机遇与深层逻辑。
一、房源分布与市场特征:从刚需到高端的全维度覆盖
此次推售的房源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化特征。惠州泷珀花园以 300 套的绝对规模成为主力供应,51 平方米一房户型单价仅 8632 元 / 平方米,总价 44.3 万元,不足香港同面积房产首付的 1/5。这类低总价房源精准匹配香港中产阶级 “以租养供” 需求 —— 在香港月租 3 万港元的住房成本,在惠州可覆盖月供与物业费,且周末通过高铁 40 分钟直达深圳,形成 “双城生活” 闭环。
东莞海逸豪庭则主打高端市场,联排别墅单价从 4.4 万 - 6.8 万元 / 平方米回落至 1.8 万 - 3.6 万元 / 平方米,总价 700 万 - 800 万元,吸引高净值客群进行资产分散配置。中山泷珀花园与广州逸翠庄园作为尾盘项目,去化率已超 92%,剩余房源集中在中小户型,适合作为跨境家庭的过渡性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均为长实早年低价获取的地块,例如东莞海逸豪庭于 1999 年拿地,开发周期长达 24 年,成本优势支撑其灵活定价策略。
二、投资价值重构:政策红利与交通网络的双重驱动
大湾区楼市的吸引力源于多重战略叠加效应。政策层面,“湾区通” 工程加速推进,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等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以及 “港车北上”“粤车南下” 政策落地,大幅降低跨境生活成本。经济数据显示,2025 年二季度大湾区 GDP 预计增长 4.3%,其中惠州、中山等非核心城市增速领跑,人口流入规模持续扩大,2023 年大湾区常住人口增加超 44 万,深圳、广州、佛山成为主要人口导入区。
交通一体化直接改写区域价值版图。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至深圳车程缩短至 30 分钟,东莞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通过狮子洋通道实现 1 小时通勤,环珠江口 “黄金内湾” 的产业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使得惠州、中山等临深区域成为香港客群 “第二居所” 的首选,数据显示,惠州泷珀花园近 600 套已售房源中,超 80% 由香港买家购入。
三、购买策略:精准把握市场分化下的结构性机会
对于香港买家而言,需重点关注两类机会:一是惠州、中山的小户型刚需产品,其单价仅为香港的 1/10-1/8,且可通过 “双居计划” 实现 “内地供楼、香港收租” 的套利模式。以惠州泷珀花园为例,51 平方米房源月供约 1500 元,而同等面积在香港月租可达 2.76 万元,租金回报率超 18%;二是东莞海逸豪庭等高端项目,其价格回调幅度达 50%,但周边配套成熟,适合长期持有待增值。
内地投资者则需聚焦政策红利区域。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国家级平台享受税收优惠与产业扶持,例如南沙对港澳居民购房提供跨境按揭支持,前海联动港澳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租赁需求旺盛。此外,需警惕市场竞争风险 ——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大湾区商业地产成交额同比暴涨 108%,但仓储市场未来 2-3 年将迎来 50% 新增供应,可能导致租金承压。
四、市场趋势研判:止跌回稳与分化并存的新阶段
专家预测,大湾区楼市正进入 “以点带面” 的修复周期。赵卓文指出,广州、深圳有望在 2025 年上半年率先回暖,带动周边城市企稳。戴德梁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大湾区一手住宅销售同比增长 3%,广州、深圳核心地段项目去化率显著高于非核心区域。值得关注的是,港人置业已从单纯的价格驱动转向 “生活方式升级”—— 在惠州购房的香港客户中,30% 用于父母养老,25% 作为子女在深圳就业的过渡居所,家庭型需求占比超 50%。
然而,市场分化风险依然存在。东莞海逸豪庭虽通过降价实现 78% 去化率,但仍持有 51.36 万平方米商住用地,未来去化压力较大。对此,投资者需遵循 “核心地段 + 优质配套” 原则,优先选择靠近轨道交通站点、教育医疗资源集中的项目。例如,中山泷珀花园毗邻深中通道出口,且周边规划建设港澳子弟学校,兼具自住与投资价值。
这场由李嘉诚家族发起的 “价格破冰”,本质上是大湾区楼市价值重估的缩影。对于购房者而言,40 万元买入的不仅是一套房产,更是一张参与区域发展的 “入场券”—— 在粤港澳协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历史进程中,这类兼具居住属性与资产属性的产品,或将成为财富增值的关键载体。正如香港买家陈先生所言:“香港的房价是钢筋水泥里的黄金,内地的房价是烟火气里的实在。”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的共振下,大湾区正成为全球资本瞩目的价值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