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群山之间,藏着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 岩脚镇。它东临廻龙溪,西靠乌蒙山余脉,曾因地处黔北与滇东的商贸要道,享有 “小荆州” 的美誉;如今,这座古镇既保留着青石板路、木质老铺的古朴风貌,又因非遗美食、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从清晨面坊飘出的麦香,到傍晚廻龙溪畔的炊烟,岩脚镇用自己的节奏,书写着 “老古镇” 与 “新生活” 交织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将从地理历史、非遗手艺、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四个维度,走进岩脚镇的烟火日常。
一、黔北一隅的时光印记:岩脚镇的地理与历史脉络
岩脚镇的兴起,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它坐落在乌蒙山余脉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平缓地带,北盘江支流廻龙溪穿镇而过,既避开了深山的闭塞,又因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成为早期先民定居的理想之地。明清时期,随着盐茶古道的兴盛,岩脚镇因地处 “贵阳 — 六盘水 — 云南” 商贸线路的节点,逐渐成为货物中转的 “旱码头”—— 马帮从云南驮来盐巴、药材,从这里转销黔北各地;本地的粮食、布匹、手工制品,也通过马帮运往滇东,鼎盛时期,镇上仅马帮客栈就有 20 多家,街头巷尾满是骡马的嘶鸣与商人的吆喝。
“岩脚镇” 的名字,藏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当地老人说,古镇最早建在山腰的岩石旁,“岩脚” 即 “岩石脚下”,后来因人口增多,逐渐沿廻龙溪向平坦地带扩展,形成如今 “一溪穿镇过,两岸是人家” 的格局。古镇的核心区域至今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肌理,主街 “岩脚古街” 长约 1.5 公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两侧的木质吊脚楼商铺多为 “前铺后宅” 结构,门面上方的雕花窗棂、门楣上的老字号牌匾(如 “鼎盛昌”“荣和祥”),仍能看出当年的商贸繁华。
历史上的岩脚镇,不仅是商贸重镇,还是文化交融的 “小熔炉”。因往来商人多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古镇逐渐形成了 “多省风俗共生” 的特色:建筑上,既有贵州本地的吊脚楼,也有湖广风格的封火山墙;饮食上,麻辣口味与清淡汤品并存;节庆时,除了贵州传统的苗族跳花节,还保留着湖北 “玩龙灯”、四川 “划旱船” 的习俗。这种交融,让岩脚镇的历史更添一层厚重 ——1935 年红军长征经过时,曾在古镇驻扎,如今镇上的 “红军桥”(原太平桥)、“红军标语墙”,仍在诉说着那段红色记忆。
二、舌尖与手艺的传承:岩脚镇的非遗美食与老手艺
提到岩脚镇,最让人难忘的便是那一口 “岩脚面”—— 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岩脚面不仅是古镇的美食符号,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在岩脚古街的 “张家面坊”,68 岁的张师傅仍用传统方法制作面条:选用本地种植的冬小麦,磨粉时保留部分麸皮,让面条更有嚼劲;和面时加入盐水与鸡蛋,反复揉压至面团光滑;醒面需在 20℃左右的室温下静置 3 小时,再用木质压面机压成薄片,最后用人工切面刀切成细条。“一斤面粉出八两面,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张师傅说,传统岩脚面煮后不浑汤、不粘连,最适合搭配本地的酸汤或骨汤,撒上葱花与炸花生,就是一碗地道的 “岩脚早餐”。
除了岩脚面,古镇的 “岩脚臭豆腐” 也是一绝。与其他地方的臭豆腐不同,岩脚臭豆腐采用 “老坛发酵” 工艺:选用本地小黄豆,磨浆后制成嫩豆腐,切块放入陶坛,加入花椒、辣椒、生姜等调料,密封发酵 15 天。发酵好的臭豆腐外皮呈灰黑色,内里雪白,油炸后外酥里嫩,蘸上用折耳根、腐乳调制的蘸水,咸香中带着微辣,是古镇街头最受欢迎的小吃。在岩脚镇的 “李氏臭豆腐摊”,摊主李大姐每天能卖出 300 多块臭豆腐,“来吃的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有的游客吃完还会打包几盒带走。”
除了美食,岩脚镇的老手艺还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古镇的 “王家竹编铺” 里,72 岁的王师傅仍在编织竹篮、竹簸箕,他的手艺从祖父辈传下来,如今虽有塑料用品替代,但镇上的老人仍喜欢用竹制品 ——“竹篮透气,装菜不烂;竹簸箕晒粮食,不沾灰。” 王师傅说,现在偶尔会有年轻人来学竹编,他也乐意教,“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此外,古镇的手工银饰、土布纺织等手艺,虽不如从前兴盛,但在政府的扶持下,也逐渐成为文旅体验的一部分,让游客能亲手感受老手艺的温度。
三、古街与溪水的新生:岩脚镇的文旅融合之路
过去几年,岩脚镇在保护古镇风貌的基础上,以 “古街 + 溪水” 为核心,走出了一条 “文旅融合” 的新路子。曾经冷清的岩脚古街,如今通过 “微改造” 焕发新生 —— 老店铺保留原有风貌,内部却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鼎盛昌” 老商铺变成了 “岩脚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岩脚面的制作过程,亲手揉面、切面;“荣和祥” 旧址改成了 “古镇书店”,书架上摆满关于贵州历史、民俗的书籍,窗边还设有茶座,游客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欣赏窗外的青石板路。
廻龙溪的治理,让岩脚镇多了一道 “水韵风景”。几年前,廻龙溪因生活污水排放,水质一度变差;如今,通过修建污水处理站、沿岸种植水生植物、禁止排污等措施,溪水重新变得清澈,岸边还修建了步行栈道与观景台。每到周末,游客们沿着栈道散步,看溪水潺潺流过,偶尔有孩童在溪边捞小鱼;傍晚时分,栈道旁的灯光亮起,与古镇的灯笼相映成趣,成为岩脚镇的 “夜游打卡点”。此外,镇上还开发了 “廻龙溪竹筏漂流” 项目,游客坐着竹筏顺流而下,既能欣赏两岸的田园风光,也能感受古镇的水韵之美。
民宿的兴起,让游客能 “住进古镇里”。岩脚镇的民宿多由老宅院改造而成,比如 “溪畔民宿”,原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地主宅院,改造时保留了木质结构与天井,房间内却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民宿主人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小张,他说:“很多游客来古镇,不仅想看看风景,还想体验慢生活,所以我们会组织客人跟着村民去田间摘菜、去面坊学做面条,让他们感受真实的古镇日常。” 如今,岩脚镇已有 10 多家民宿,每到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文旅产业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 不少村民在民宿、餐馆打工,或摆摊售卖手工制品,收入比以前种庄稼翻了几番。
四、烟火与希望的交织:岩脚镇的乡村振兴实践
文旅产业的发展,让岩脚镇的乡村振兴有了 “主引擎”,也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在岩脚镇的太和村,曾经的荒山坡如今种满了桃树、李树,每到春天,桃花、李花盛开,吸引游客前来赏花;秋天果实成熟时,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村民们则通过 “采摘 + 销售” 增加收入。太和村村民王大姐说:“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才几千块,现在种果树,加上游客采摘,一亩地能赚一万多,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岩脚面” 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让更多村民受益。除了古街的手工作坊,岩脚镇还建立了 “岩脚面产业园”,采用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公司提供种子与技术指导,农户种植优质小麦;合作社负责收购小麦,统一送往产业园加工;产业园则通过标准化生产,将岩脚面销往贵阳、昆明等大城市,甚至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目前,岩脚镇已有 500 多户农户参与小麦种植,户均年收入增加 2 万元以上,“岩脚面” 也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 “金字招牌”。
红色文化的挖掘,让岩脚镇的乡村振兴更有 “精神底色”。镇上修复了 “红军标语墙”“红军驻岩脚纪念馆”,组织村民成立 “红色宣讲队”,由老党员向游客讲述红军长征经过岩脚镇的故事;同时,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行结合,推出 “重走红军路” 研学项目,让学生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路线徒步,体验红军生活,接受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的发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岩脚镇的红色历史,也为古镇带来了更多游客,进一步带动了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五、时光里的古镇未来:岩脚镇的守护与前行
对于岩脚镇而言,未来的发展,既要守护好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也要不断探索 “新路子”。在古镇保护方面,岩脚镇制定了 “修旧如旧” 的原则 —— 对古街的老建筑进行维修时,严格按照原有结构与工艺,不随意添加现代元素;同时,限制古镇内的商业过度开发,避免 “千镇一面”,让岩脚镇始终保持 “原生态” 的古镇风貌。
在产业发展上,岩脚镇计划进一步延伸 “岩脚面” 产业链,开发岩脚面饼干、岩脚面文创礼盒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廻龙溪的生态资源,发展 “生态农业 + 文旅” 项目,比如种植有机蔬菜、养殖生态鱼,让游客既能体验农耕生活,也能品尝绿色美食。此外,镇上还计划与周边的景区(如牂牁江景区)联动,推出 “古镇 + 山水” 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对于岩脚镇的村民来说,未来的期待很简单:希望古镇能一直美下去,游客能越来越多,日子能越过越红火。而这份期待,也正是岩脚镇不断前行的动力 —— 这座黔北古镇,如同廻龙溪的溪水,既带着历史的厚重,又充满新生的活力,在时光的流转中,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岩脚镇,没有江南古镇的温婉,却有着黔北山水的豪迈;没有网红古镇的喧嚣,却有着市井生活的烟火。它的青石板路记录着商贸繁华的过往,它的老手艺传承着代代相传的匠心,它的新发展则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无论是清晨一碗热腾腾的岩脚面,还是傍晚廻龙溪畔的悠闲漫步,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 —— 它不只是一座 “旅游打卡地”,更是一处能让人放慢脚步、感受生活本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