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从父亲的日常生活与劳作中写到普通农民的梦怒与今天的现实,从父亲的沉嵌与勤劳中去品味那份情、那份爱。作品写了五岁时家乡第一次演现代戏,父亲背着自己走了二十多里,骑在父亲肩上看戏的那种兴奋和满足,然而父亲却只顾得儿子看戏,自己根本没有看到演的是什么;写了父亲在生活困难时期为儿子能吃到一查、点食油,竟花了整整一夜从油枯里才榨出几两油来的势爱真情;为了儿子的工作,身患重病的父亲用手比划着劝作者回去单位。
作品赏析该散文格调沉郁,气氛苍凉。作者记叙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些家庭生活琐事,却抒发了他积蓄内心已久的父子深情。父亲虽然是一位普普通通、勤劳朴实的农民,但他却把一生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子女。为了儿子的快乐,父亲冒雨带病背着"我"去看戏了儿子的身体,父亲"独自一人推动那沉重的油榨,整整榨了一夜才榨出几两油来","叫母亲炒点有油的菜让我带到学校去吃";为了儿子的工作,父亲身患重病还让"我"回单位,不要耽误工作;弥留之际,捉住"我"的手说"不想死"。作者就是这样撷取一鳞半爪日的生活片断,平白道来,直陈五衷,处处都蕴含了作者对亡父的感激之情,时时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意。
除了寓真情于朴实的叙事中外,作者不忘适时地直抒情愫。面对病床上的父亲,作者感叹道:"这就是长年累月起早摸黑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严厉而慈祥,把四个子女培养成人,梦想晚年享享清福而未过上一天好日子的父亲么!"在回忆看戏后,作者痛惜地诉说:"父亲去世了,我这颗心就像缺了血脉,我这棵树苗就像断了根本。"在回忆父亲榨油时,作者还写道:"我吃到有油的菜,觉得那不是从油枯里榨出来的油,而是从父亲营养不良的单瘦身躯里挤出来的血。"作者不借高声呐喊去呼天抢地,却从默默的诉说中体现出丝丝缕缕的真情。林语堂先生说:"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情定会流向读者的心中。"
该文又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传达真情。作者着力描写父亲踮着脚尖扛着"我"看戏的情景,描写父亲临终前"低微而嘶哑"的声音,"暗淡而滞呆的眼睛",以及"我不想死"的话语,收到了于细微处传深情的效果,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它们又似几个特定镜头,塑造了一尊丰满的不朽的雕像,成为作者怀念之情的重要载体,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
作者还借助景物描写,寄寓怀念亡父之情。例如,文章开头写道:"又是夜阑人静的秋夜,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秋风透过窗棂钻了进来,掀动我面前的稿纸,掀得我的心也跟着那稿纸微微地颤栗。"文章最后:"春雨潇潇,打湿了青山,打湿了绿树,打湿了父亲的坟墓,也打湿了我的衣襟。然而,我却一动不动地默然而立。绵绵春雨,把我的心也打得湿漉漉的了。"作者正是把浓浓的怀念之情熔铸到自然景物之中,渗透在秋风春雨里,达到了情由景生,情入于景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武俊瑶,男,1940年生于湖南衡南县,研究生文化,高级经济师。1960年8月衡阳三师毕业后,长期在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工作,1982年6月至1999年7月,任零陵卷烟厂厂长、党委书记。曾获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湖南省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作协理事。著有散文集《海韵》(作家出版社)、《逆旅》(人民文学出版社)、《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伍俊瑶卷》(湖南文艺出版社),此外,还主编文学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