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门下学生。
《三字经》中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中国古代文化中,除了"君道""臣道"之外还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明朝方孝孺,他为了要做忠臣,不怕死,说充其量灭我九族,然而永乐帝要杀他的时候偏偏要杀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的学生,主要是担心他的学生报仇。大家也可以参考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中《可爱的小学生》一篇中提到的。
典故古文中的意思
1、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三编第二章也引述了九族古文说。
《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诗.王风.葛荔序》:"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郑玄笺:"九族者,氢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参阅《元典章》卷三十"五服图"、《明会要》卷一0二《丧服》"本宗九族五服图"、《清律例》卷二《丧服图》"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
相关故事诛十族
明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他的学生凑成十族,统统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