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9 日早盘,A 股创新药板块延续近期强势表现,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涨幅超 2%,生物医药 ETF 基金(159508)盘中涨幅达 1.9%,博瑞医药、三生国健等个股涨幅超 5%。港股市场同步活跃,港股通创新药 ETF(159567)上涨 0.39%,药明合联、药明生物等龙头股涨幅居前。这一行情与政策红利释放、研发突破加速、资金密集布局等多重因素形成共振,推动板块突破近期市场调整压力,成为全市场关注焦点。
一、政策与研发双轮驱动,板块动能强劲
创新药板块的短期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的集中体现:
- 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北京市近期出台《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 年)》,明确将临床试验启动周期压缩至 20 周以内,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时限缩短至 30 个工作日,并设立 500 亿元产业基金支持研发。国家层面,医保谈判常态化推进,2024 年创新药谈判成功率超 90%,国产占比达 70% 以上,支付端扩容为创新药商业化打开空间。
- 研发突破不断兑现贺普药业自主研发的乙肝创新药贺普拉肽联合 PEG 干扰素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部分受试者实现病毒复制模板 cccDNA 清除,达到国际最高治愈标准,即将启动三期临床。恒瑞医药一季度新增 6 项创新药获批,包括全球首个超长效 PCSK9 单抗瑞卡西单抗,并与默沙东达成 19.7 亿美元合作协议,凸显国际化竞争力。
- BD 交易刷新行业纪录三生制药与辉瑞就 PD-1/VEGF 双抗 SSGJ-707 达成全球授权协议,获得 12.5 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 48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创国内创新药出海单笔交易金额新高。2025 年一季度,国内创新药 License-out 交易金额达 369.29 亿美元,已超 2024 年上半年总和,印证中国药企研发实力获国际认可。
二、资金密集布局,机构看好长期价值
板块的短线拉升伴随资金面的持续流入,显示市场对创新药长期价值的重估:
- 机构持仓显著调整中欧基金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基金一季度加仓科伦药业、百利天恒等创新药企,股票仓位升至 94.24% 历史高位。北向资金近期净买入创新药 ETF(517110)超 2200 万元,近 60 日累计流入超 20 亿元。
- 估值修复与成长逻辑共振经过多年调整,创新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当前中证创新药指数市盈率(TTM)为 38 倍,较 2021 年高点回调 51%,低于全球主要市场生物医药板块估值。机构认为,随着研发投入进入收获期,板块将从 “概念炒作” 转向 “价值重估”,部分龙头企业动态市盈率已具备吸引力。
- 技术赋能提升研发效率AI 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广泛应用,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设计全面提速。例如,AI 辅助设计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18 个月,成本降低 40%。这种技术变革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推动创新药从 “高风险” 向 “可预期” 转型。
三、风险与机遇并存,理性看待短期波动
尽管板块短期表现亮眼,但投资者需警惕潜在风险:
- 政策与研发不确定性集采政策优化虽缓和行业压力,但创新药医保谈判降价幅度仍可能超预期。此外,临床试验失败风险较高,2024 年全球创新药临床三期失败率仍达 32%。
- 市场情绪与资金博弈近期板块换手率显著提升,部分个股出现单日成交额激增现象,需警惕短线资金获利了结引发的波动。例如,港股三生制药在 BD 消息刺激下单日涨幅超 36%,但后续需观察基本面能否支撑估值。
- 国际竞争与地缘风险美国拟于近期宣布医药关税政策,可能对创新药出海产生扰动。此外,全球医药巨头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本土企业需在专利保护、国际化运营等方面持续提升竞争力。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创新药板块的短线拉升既是对前期调整的修复,更是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认可。当政策支持、技术突破、资本涌入形成合力,创新药正从 “跟跑者” 向 “全球创新策源地” 蜕变。对于投资者而言,把握研发管线清晰、国际化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同时警惕市场过热风险,方能在这场医药产业的 “新长征” 中捕捉长期价值。正如某基金经理在研报中所言:“真正的创新药投资,需要穿越周期的耐心与洞察趋势的眼光。” 这,或许才是理解板块异动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