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翰墨渊源
北海书画院的文脉可追溯至 1960 年代的 “墨香社”,其奠基者董苏早年师从潘鹤、汤由础等名家,1957 年将学院派美术教育引入北海中学课堂,首创素描、色彩等系统课程。这位被誉为 “北海美术之父” 的教育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自编教材,创办长期性美术培训班,培养出张绍成、蔡道东等首批本土艺术家,其黑白版画《探亲去》曾赴苏联展出,奠定了画院 “中西融合” 的学术基因。
1991 年正式建制的北海市画院,选址外沙岛艺术村,将水彩画确立为核心创作方向。这一选择暗合北海湿润的海洋气候 —— 水彩的流动性与海风、潮汐形成天然呼应,逐渐形成以 “北部湾画风” 为标识的艺术流派。画家们以涠洲岛火山岩、银滩细沙、侨港渔港为母题,将传统水墨的氤氲与西方水彩的通透结合,创作出《北海朝晖》《银滩潮音》等标志性作品。
二、艺海观澜
画院的艺术突破集中体现在 “水与墨的对话”。陈丹青的《涠洲岛暮色》以赭石渲染火山岩肌理,海水则用多层罩染技法,在宣纸纤维间形成独特的渗化效果;青年画家林冰更创造性地将海沙掺入颜料,使《银滩拾贝》的画面呈现出粗粝的质感。这种 “材料实验” 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岭南画派 “折衷中西” 理念的当代诠释。
在书法领域,画院提出 “碑帖共生” 主张。书法家李墨轩的行草融合《张迁碑》的朴拙与文徵明的秀逸,其《海角行吟》长卷将北海历代诗词镌刻于贝雕之上,实现文字与材质的互文。近年兴起的 “陶刻书法” 更具突破性:艺术家将坭兴陶的刻绘工艺与狂草结合,使书法线条在陶土肌理中获得新的表现力。
三、文脉传薪
画院构建起 “三位一体” 的教育体系:面向青少年的 “翰墨学堂” 已培养学员千余名,其中 35 人考入中央美院等名校;与广西艺术学院共建的 “海洋艺术研究基地”,每年举办 “涠洲岛写生营”,将课堂延伸至火山岩地貌与渔家生活现场;针对老年群体的 “银龄书画社”,通过 “以画疗心” 项目帮助失智老人重建认知。
国际文化交流成为画院的另一张名片。2015 年启动的 “海丝梦长卷” 巡展,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八地展出,其中《合浦美人鱼百米画卷》以工笔重彩描绘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场景,被《人民日报》评价为 “流动的文化史诗”。近年与东盟国家的 “海上丝绸之路书画双年展”,更推动北部湾画风在东南亚的传播,越南画家阮氏秋香在观摩后创作的《下龙湾印象》,明显借鉴了北海水彩的光影处理手法。
四、潮头新篇
面对数字化浪潮,画院推出 “云端墨韵” 工程:运用 3D 扫描技术建立历代名家作品数据库,观众可通过 VR 设备 “走进”《北海朝晖》的山水空间;开发的 AR 鉴赏系统,能让手机扫描画作即时呈现创作过程的动态演示。这种 “传统 + 科技” 的尝试,使《银滩潮音》等经典作品在抖音平台获得超百万次播放。
在文旅融合领域,画院与侨港镇合作打造 “电建渔港写生基地”,每年吸引国内外艺术家千余人次。画家潘倩的《繁忙码头》系列,将渔民劳作场景转化为视觉符号,成为侨港旅游的文化标识。正在建设的 “海洋艺术博物馆”,将通过多媒体展陈、互动体验等方式,全景式呈现北部湾书画派的发展脉络。
从涠洲岛的火山岩到银滩的细沙,从疍家渔歌到归侨文化,北海书画院始终以画笔丈量海洋文明的深度。正如院长陈中华在《海丝梦长卷》跋文中所言:“我们不是在画海,而是在书写海的史诗。” 这种将个人创作融入地域文化脉络的自觉,使画院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既保持着传统的温度,又充满创新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