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城东 25 公里处,吴淞江与澄湖的水网交织出一片泽国,甪直古镇便藏在这纵横的河道间。七公里长的河道如血脉般贯穿全镇,41 座古桥似翡翠项链点缀其上,唐代的银杏与清代的粉墙黛瓦隔水相望。这座被称作 “江南桥都” 的古镇,两千五百年间始终与水共生,将吴地的温婉与坚韧,镌刻在每一块桥石、每一片橹声里。
一、泽国溯源:从 “甫里” 到 “甪直” 的岁月印记
甪直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因 “甫” 字含 “大” 之意,且地处水网腹地,得名 “甫里”。相传吴王阖闾在此建造离宫,伍子胥曾在此开凿运河,古镇现存的 “伍相祠” 便是为纪念这位治水能臣而建。到了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于此,自号 “甫里先生”,留下《耒耜经》等农事著作,使这片水乡成为文人向往的 “耕读圣地”。
北宋时期,古镇因河道形状似 “甪端”(传说中瑞兽)而更名 “甪直”。明代《吴郡甫里志》记载,当时镇上已有 “三街六市七十二巷”,粮船、布船昼夜穿梭于 “东美桥” 下,码头边的 “保圣寺” 钟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成繁华市井图。这种 “以水兴商、以商养文” 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如今在古镇东栅,仍能见到元代的 “东美桥” 残拱,其青石上的纤绳勒痕深达三厘米,见证着当年 “船过必纤” 的繁忙景象。考古发现的宋代船坞遗址则证明,这里曾是江南重要的内河航运枢纽。
二、桥影横波:凝固的水乡建筑史诗
甪直的古桥堪称 “立体的桥梁博物馆”。建于宋代的 “保圣寺桥” 与 “叶圣陶桥” 相距不足十米,前者为单孔石拱,后者是梁式平桥,一拱一平构成 “双桥映月” 的奇景,桥栏上的 “和合二仙” 浮雕历经八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
最负盛名的 “三步二桥” 由 “东美桥” 与 “中美桥” 组成,两桥成直角相连,行人三步之内可踏两桥,这种 “桥连桥” 的构造在全国罕见。当地俗语 “走过三步二桥,能活九十九”,让这座古桥成为游客必访的 “福寿地标”。
古镇的民居建筑同样因水制宜。“沈宅” 的 “走马楼” 临水而建,二楼回廊探出水面,凭栏可伸手触到河道里的乌篷船;“萧宅” 的 “水墙门” 直接与河道相通,当年主人可从家中登船出行,如今仍能看到门楣上 “河清海晏” 的砖雕。这些建筑将 “水、宅、桥” 融为一体,诠释着 “枕河而居” 的江南智慧。
三、舟楫传情:活态传承的民俗基因
每年农历三月廿八 “甪直水乡服饰文化节”,古镇的河道上会泛起一片 “彩虹”。身着 “八件套” 水乡服饰的妇女们驾着摇橹船巡游,青色包头帕绣着白花,蓝布大襟衫缀着绣花滚边,黑色束腰裙系着彩色腰带,船头的 “莲湘舞” 随着船身起伏,宛如流动的吴地风情画。这种服饰因便于涉水劳作而设计,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打连厢” 是甪直人节庆时的保留节目。表演者手持镶嵌铜钱的竹板,边打边唱吴歌,歌词多是 “摇啊摇,摇到甪直桥” 之类的水乡小调。76 岁的周阿婆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她的祖父曾在民国时期的船运商号里,用 “打连厢” 的方式招揽生意。
古镇的 “酱菜文化” 同样浸润着水的味道。始于清代的 “万盛酱园”,利用河道的活水腌制酱菜,其 “甪直萝卜干” 需经 “三晒六腌九发酵”,据说当年陆龟蒙曾用此酱菜佐餐。如今酱园的老作坊里,仍能看到数十口百年酱缸沿墙排列,缸沿的盐霜记录着时光的味道。
四、流水新声:古镇的当代叙事
2014 年,甪直启动 “古桥保护计划”,采用 “修旧如旧” 的原则,用传统技法修复了 12 座濒危古桥。修复 “东美桥” 时,工匠们从河道淤泥中打捞起明代的桥石,重新拼接时不用一根钢筋,仅靠传统榫卯结构固定,让古桥在保持原貌的同时具备现代承载能力。
“叶圣陶纪念馆” 旁的 “甪直文库”,由百年粮仓改造而成,收藏着历代文人描写甪直的典籍。每周六的 “水乡读书会” 上,当地老人用吴语朗读陆龟蒙的诗作,年轻人则用新媒体技术将古诗改编成动画,让古老的文字焕发新彩。
如今的甪直,摇橹船除了载客观光,还承担着 “水上快递” 的功能,为沿河商户运送货物;古桥边的 “直播茶馆” 里,评弹艺人在线演唱《甪直桥韵》,直播间背景就是缓缓流淌的河水。这种 “传统为体、现代为用” 的发展模式,让古镇既守住了文脉,又充满了生机。
结语
从春秋的漕运码头到当代的文化地标,甪直的千年变迁,是一部江南水乡的生存智慧史。当暮色为古桥镀上金边,河道里的水灯与岸边的灯笼交相辉映,吴侬软语的叫卖声从临水的窗棂间溢出。这座被水浸润的古镇,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如陈年的吴酒,在岁月的发酵中愈发醇厚,让每一道水纹都流淌着历史的回响,每一座古桥都承载着未来的期盼。
(全文完)